大门为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
阑额、平板枋皆出头。

一斗二升交卷纹头斗栱。瓦当滴水饰青绿的植物图案。

北跨院现占地近17亩,为两进院对称,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要由正门、望月楼、大殿、南北讲堂、浴室、殡仪馆组成。
正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高约10米,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96平方米。房顶覆以灰筒瓦,脊上浮雕莲花,戗脊前端置以云盘,檐下饰斗拱一斗二升,明间用石柱四根,平面呈小八角形;周围用木柱,中间为木制通柱二根,两柱前后有高达一米的抱鼓石二对。实榻大门三合,分别设在正脊下方的中柱两侧。门前有月台,方砖铺地,设垂带式踏跺四级,威严庄重。

戗脊前端置以云盘。

郑州北大清真寺原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格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月楼又名唤醒楼,是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为阿訇观月、斋戒之用。高10米,上下两层,平面正方形,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建筑面积49平方米。瓦顶及山面饰黄绿二色琉璃瓦花纹和悬鱼博风,脊上雕饰莲花,下檐用一斗二升加麻叶头斗拱,上檐置单昂三踩斗拱,转角用重昂把臂厢拱。周围有十二根石柱支撑,其中十根小八角形,二根四方形;前四根用汉文刻对联二幅,后四根用阿拉伯文刻对联二幅。前檐悬有竖匾“望月楼”,下檐横匾为“万化朝真”,后檐扇形匾书“远瞩西域”,中槛上方挂“正教昌明”大匾一块,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阿马图鲁杨歧珍书。望月楼小巧玲珑,造型、结构和艺术等皆为此寺之精华。望月楼两侧各有硬山单坡式掖门。
石鼓上圣洁的花卉。
莲花柱础。
转角用重昂把臂厢拱。
寺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碑文记载:“由明以迄大清数百年,掌教者有三师。”清乾隆十九年和四十七年两次重修。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寺门照壁,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大殿滚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修望月楼。1953年、1982年郑州市政府两次拨款共40万元进行了翻修。

大殿亦称礼拜殿,为清真寺的主体建筑,高约十米,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有卷棚、前殿、后殿和庑殿式后窖。四座殿宇前后相连,组合一处,称为勾连搭式,面积423平方米,可容纳500多人同时做礼拜。殿顶用琉璃瓦和灰瓦,脊上浮雕花草纹饰。卷棚用四根石柱为小八角形,上刻阿拉伯文对联,殿内有光绪年间所置阿拉伯文横匾。

墀头,亦是植物花卉。

其尊无对。

认主独一。

一天画圆须知丹青无二;满地文章当思运笔是谁。槛笼前的对联是:认真主无形无影凭万物作证;参造化非
高非远唯一理在心。
后殿。
勾连搭。
门头装饰。

大殿前一尊石缸,外围周圈以仰莲卷草装饰。

墙顶出莲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