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幼时,正值战乱,其父应征从军,在饥寒交迫中,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匡衡早熟,童年为富户牧猪。
老学究文不识精习《论语》,不愿出仕,以教书育人为天职。门下诸徒皆为富贵子弟,不求上进,只为塑金,文不识怅然若失。他见匡衡刻苦勤学,甚为惊叹,便收为门徒,学业上严以调教,衣食起居多方周济,为促进匡衡身心成长而不遗余力。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凿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青檀励志。匡衡家有奇树,名青檀,青檀立根岩穴,破石而出。青檀绝处夺生的韧性,给匡衡以精神启迪,把青檀当成自己安身立命的楷模。
逆水行舟,学业日进,文不识将平生所学已毫无遗漏的倾注与匡衡,便及时点化他,广纳百川,方成沧海,命其周游访师,继求深造。匡衡谨遵师命,启程前,他特向青檀告辞,并质其为证,誓与养尊处优者抗衡。为此,把原名匡鼎改为匡衡。
匡坛讲经。《汉书·匡衡传》道:“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意思是说:(你们)别谈论《诗经》了!匡衡就要来了。匡衡解说《诗经》会逗人发笑,那才有趣呢。匡衡故里,村名匡坛,即基于孔子杏坛讲经的典故,因匡衡在此设坛讲经而得名。

匡衡曰:审好恶,理性情,不以私恩害公义。显清白之士,昭无欲之路,尚清廉之风。

匡衡曰: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德义可尊,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屋面漏出光线,在凄清的夜晚,匡衡不用凿壁,也能映光读书。

建筑师来到这里,一定会感受到室内光线或明或暗,光影的变化预示人事的无常。

君臣之间。汉朝崇尚黄老之学,君臣之间似乎没有过多的礼仪隔阂。
后檐。

匡衡祠后,是匡衡墓。

匡衡墓在1992年6月被颁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冢上青草滋长,树枝摇曳。

清乾隆年间峄县知县张玉树所题碑文:汉丞相匡衡之墓。

匡衡祠墓寂寥的身影。

匡坛村现已无一匡衡后人,这是匡衡祠墓荒凉的原因。但作为华夏子孙,面对先贤坟墓的寥落,应共同担负起传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