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祭祀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所建,但其布局仍为明嘉靖设制后所遗。占地差不多四千亩,围绕着有两重红色围墙。
天坛是现存等级最高、最完整、最有特色的的坛庙建筑群之一。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评为全国5A级旅游景区。

天坛公园东门。这里离地铁5号线最近,很多游客从这里进入,因此逐渐重要起来。从此处经过350米长廊,可达祈年殿。
对比强烈的红墙绿瓦。
祈年殿东宫门,重檐歇山顶。中间为祭奠供奉的牺牲专门搭建的走牲棚。走牲棚现已不存,仅余柱础石在高大台基上。
祈年殿和皇乾殿。
祈年殿是祈谷的地方,圆形,重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重蓝色瓦檐,最上一层安金顶。殿的建筑用内外两周的柱,每周十二根,里面更立四根“龙井柱”。圆周十二间都安格扇门,没有墙壁,庄严中呈现玲珑。这殿立在三层圆坛上。
汉白玉栏杆。
三交六椀金钉,双龙面叶。

祈年殿内部梁架。
丹陛石雕。祈年殿南、北两向的石陛中镶有巨幅石浮雕。自上而下分别是“双龙山海”、“双凤山海”、“瑞云山海”图案,寓意龙凤呈祥。
皇乾殿,是祈谷坛的“天库”。大典时祈年殿所供奉的“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平日在殿内供奉。祈谷大典前一日,皇帝亲临上香,行请神礼后,才由太常寺官员将神版以龙亭恭请至祈年殿内各神位陈放。该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为五间庑殿顶,,殿匾为大明嘉靖皇帝御笔。
皇天上帝之牌位。
古稀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帝时年七十,太常寺官员建议在皇乾殿西侧辟一小角门,供皇帝祭祀行礼出入以减少步行路程,乾隆帝采纳。但又恐子孙皆走此门形成懈怠不恭,便下诏明确“今后子孙寿达七十者方可出入此门”,故称此门为古稀门。以后,清代各帝均无高寿,出入此门者仅乾隆一人而已。
此为位于皇乾殿之西墙。
团云纹。
祈年殿南广场两侧尚有东西偏殿,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面阔九间,用于尊藏供奉从祀神位。
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仅存的一例。
燔柴炉。座南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各出台阶。燔柴炉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仪时焚烧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之用。
燎炉。用于焚化贡品的铁炉,每座燎炉配位一位大清皇帝。
祈年门。祈年殿院落的正门,庑殿顶建构。中间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左门,百官进出右门。祈年门前为丹陛桥,是一条高出地面4米的大道,大道中部下有东西向券洞通道,故名桥。桥面宽30米,中间石板大路为“神路”,供天帝专用。东侧砖路称御路,供皇帝使用,陪祀王公大臣只能在西路“王路”行走。
丹陛桥北高南低,北行如同登高。
具服台。方形石台,周围护以汉白玉石栏板。每逢祭祀大典,先于台上支搭一黄云缎方形幄帐。皇帝于大典前先行至此,净手并换上蓝色祭服,恭候大典开始,典礼结束后仍回这里更衣后起驾回宫。
成贞门,从门洞可窥见皇穹宇。
成贞门是天坛圜丘的四天门之一。四天门分别是:东为泰元门、南为昭亨门、西为广利门、北为成贞门。各门名称第二字取自《周易》乾卦卦辞中的“元、亨、利、贞”。成贞门在皇穹宇北,南北向,为圜丘坛的北天门。门北接祈谷坛丹陛桥,故成贞门也是祈谷坛的南门。成贞门形式如昭亨门,但规制略隆于昭亨门,成贞门中门券拱高达7.2米,侧券门拱高5.2米。

皇穹宇,单檐小圆殿,存放神位木牌。
九龙柏。500余岁的古老桧柏。状如九条蟠龙盘旋腾飞,故名。

茂密参天的老柏树,远望是一片苍郁的绿荫。

圜丘北牌坊。
皇穹宇南门楼。
皇穹宇。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
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

皇穹宇之南就是圜丘,此为圜丘正中之天心石。
圜丘上层台面四周环砌九圈台面石。正中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十八块,以后依次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
望灯。圜丘西南设望灯,系高2.15米,径1.4米圆柱形竹编灯笼,望灯杆高28.8米。下以石砌望灯台和夹杆石固定,旁以三根巨大木质戗杆支撑。
望灯明清时为三座,1914年袁世凯祭天时伐倒两根,现仅存其一。
望灯台细部。
圜丘全景。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祭天的大坛,洁白如雪,重叠三层的圆坛,周围环绕着花边般的石刻栏杆。
圜丘四面皆为三面六柱牌坊门,红墙黑瓦的方墙围护。与皇穹宇的圆形围墙相呼应,象征天圆地方之意。

在去天坛南门的路上,看到金属质地的国保碑。
天坛公园南天门:昭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