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开平的人,都知道开平有个AAAA级景区——立园,那是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回乡兴建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开平还有一个闹中取静、淡雅精致的现代私家园林——在园。
11月26日下午,开平市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结束之后,邝局长邀我去参观在园。从开平市区开车走了十来分钟,忽然一拐弯,就钻进了一条浓荫蔽日的僻静小路。然后从街角的一个不起眼的门洞拐进去,顺着山间小径又拐了几个弯,不经意之间就进了在园。
这是一个老华侨的私家园林,建于1996年。取名在园,其意为“七分实在,三分自在”,体现了园主吴荣治先生在海外打拼多年后叶落归根时的特殊心境。在园的特点是依托真山真水,建筑中西合璧。在园中或走或坐,处处体味到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特别宁静。在园的构思十分巧妙。它位于开平梁金山之阳,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园内的水榭亭台、民居别墅、竹篱茅舍,均是凌波而建,点缀在山水之间。细观园中景色,豆棚瓜架,菜圃蔬畦,麻鸭戏水,颇有田园野趣。。沿湖的小径两旁,茂林修竹,飞瀑溅玉,一派峰回路转、陌上花开的自然风光。我们去在园时已是黄昏,坐在湖边看百鸟归林,那种鸟鸣涧幽的静谧感觉,让人想起古人说的“大隐隐于市”。
园中的主体建筑,是建于湖心岛鲜花丛中的两幢欧式别墅。别墅设计通透性极强,既有宽敞明亮的画室,简洁舒适的客厅,又有幽静别致的琴房,古朴典雅的藏书阁,让人在兼得山水之乐、田园野趣的同时,感受现代文明的舒适与惬意。
第二天早晨,邝局长约了在园主人吴荣治先生到我入住的潭江半岛酒店喝早茶,席间聊得十分投机。吴先生于是又邀请我再去在园小坐。从交流中得知,吴先生虽然多年在海外打拼,但心灵深处始终蕴含着挥之不去的“中华文化情结”。由于受到祖父的影响,做一个“文化人”是他儿时就有的人生梦想。吴先生出生于广东著名侨乡——开平,当地乡民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即纷纷飘洋过海,远赴美、加谋生,后渐成此地习俗。吴先生祖父吴惠其先生年甫17岁,便追随先侨前往美国,由于其聪颖过人,勇于吃苦,又勤于学习,很快便操得一口流利英语,逐步开创了一番海外事业。50多岁时,吴先生的祖父叶落归根,携历年积蓄回归故里,建起一座中西合璧之花园式碉楼。儿时的吴荣治随祖父侍弄园圃花草,对乡土田园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1956年,吴先生以侨眷身份只身来到香港。当时的香港远不如今日港九之富足,谋生殊为不易。18岁的他进了一家小型制衣厂做徒工,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月薪不过区区5港元。这家小制衣厂恪守旧式师徒关系,师傅轻易不肯将自家谋生的特技、绝活教给徒弟,三年苦干,吴先生不过学了一点儿车衣、裁衣的基本技能。有一次,吴先生偶然看到师傅桌上放着一本英文书,是关于时装剪裁技术的,他于是抄下书名,托侨居英国的舅父将书买了回来。在半年时间内,他自己翻字典查单词,一点点儿啃下了书里的技术和方法,从此慢慢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吴先生非常推崇李嘉诚、霍英东这些杰出的商界风云人物,认为他们虽然生于动乱年代,年少失学,但成功后能知其不足而急起直追,设法补救。他认为,这些华人商界精英的成功之道,一是善用他人智慧,请优秀人材做参谋,做顾问。二是用功读书,“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利用三余光阴,终于学识日进,从而使他们的事业也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吴先生认为,企业要以争得市场为第一要务。若要争夺市场,产品的品质则是必须的,而产品的品质又取决于人的素质。因此,素质决定品质,品质取胜市场。
吴先生现为香港润成纺织集团主席、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常务董事、香港开平同乡会荣誉会长、香港五邑联谊会荣誉会长、香港华侨华人总会名誉会长,但他自己最看重的,还是香港孔教学院副院长这一职务。吴先生对儒家学说备极推崇,所到之处,不遗余力地倡导儒学理念。在园内有一个“曲水论坛”,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此讲学“曲”字源自孔子故乡曲阜,“水”则指泮宫之水,泮宫即古代学校。
所谓“主雅客来勤”,在园几年来先后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雅集,吟诗作赋,泼墨挥毫。也为“在园”留下了诸多丹青墨宝,使在园更添风采。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先生、全国政协侨委主任郭东坡先生、国务院侨办主任陈玉杰女士、国家文物局两任局长张文彬先生、单霁翔先生,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亨利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州州务卿珍妮丝·布鲁尔先后造访在园。江门市的侨界人士也常应吴先生之邀,在园中举行交流联谊活动。在开平申遗期间,吴先生不辞辛劳,为开平的申遗工作热情奔走。迄今为止,他是为开平碉楼的保护工作捐资最多的华侨。
在园之行,感触颇多。国内著名景观设计专家、中外园林建设总公司总工程师吴肇钊先生认为,开平在园堪称“当代第宅园林中的精品”。而在园的独具魅力的湖光山色、月影花香以及内蕴的华侨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将会使之成为岭南五邑侨乡的一个文化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