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马拉松 |
分类: 马拉松 |
当地时间9月22日13时,跑完莫斯科马拉松,官方公布的枪声成绩为3小时52分30秒,净成绩3小时46分25秒,是参加的三场境外马拉松中最快的一次。
莫斯科马拉松从博览会到比赛,组织的都很好。博览会设在一家大型展览馆,地铁3号线在那里有一站,非常方便。赛事包领取与博览会设在一起,现场气氛很浓。
两块大背景板,是博览会人气最旺的地方。很多人都在背景板前找自己的名字,甚至是一家人一起找参赛者名字,找到后兴奋地留影,气氛非常热烈。

背景板有蓝色、黄色两种,蓝色的背景板图案由全程马拉松参赛者名字构成,黄色的背景板图案由10公里参赛者名字构成。莫斯科马拉松只有全程马拉松、10公里两种参与格式,没有半程马拉松、迷你马拉松。
卢日尼基体育场有地铁1号线、14线共3个站点,参赛者可以很便利地乘坐地铁到达赛场、离开赛场。莫斯科地铁非常高效便捷,2分钟一班。我是乘坐地铁到达赛场和离开赛场的,领略了莫斯科地铁的高效分流能力,也体会到了选择卢日尼基体育场作为马拉松起终点的良苦用心。莫斯科马拉松参赛者为3万人,加上亲友,参与者应该不少于4万人。这么多大的人流,我在现场没有感觉到拥挤。
如果要找莫斯科马拉松的不足,就是天气太糟糕了。
我是9月15日到达莫斯科的,连续的阴天,几乎天天下雨,阴冷的很,每次跑步脸和手开始时都很难受,尤其是脸和手。9月22日比赛当天,6°,非常阴冷。我做了近30分钟热身,即使这样,开始跑的时候身体还是有些僵硬。多亏带上了临时买的手套,不然上半身太容易僵硬了。
9点开始跑,接近10点时开始下雨,此后偶尔停一下,雨几乎陪伴到终点。
尽管寒冷,跑到终点,领到奖牌,心情还是激动的。披上披风,照张像,感觉还挺酷。
赛道起点与终点,均设在卢日尼基体育场,那里是1980年奥运会主会场。赛道的主线依托于莫斯科河,涵盖了莫斯科最著名的建筑。莫斯科耳熟能详的建筑杰作,地上地下的,各个时期的,基本都纳入在42公里上,真正是跑在莫斯科悠久杰出的历史中。
莫马的观众令人难忘,莫斯科市民太热情了。
尽管不断下雨,还是有很多市民站在赛道旁,摇旗呐喊,热情鼓励,冒雨提供私补的观众很多。骑车陪跑的,像接力一样不时出现。
音乐声音几乎贯穿全程。三三两两小乐队演奏的,独自一人演奏助威的,隔几公里就会出现。
记录个人表现。
3:52,论成绩,是我目前第二好的成绩,境外最好成绩。不过,与太原马拉松一样,还是暴露了后半程配速跟不上的问题,尤其是25公里至30公里。这次比太原的进步,是坚持住了4小时内完赛底线,但尝试比3小时40分钟快一些的愿望落空了。
接下来,国庆节期间,要练习一下配速控制。前10公里配速不能低于5分(52分钟),10-20公里控制在4分50秒-5分10秒之间(49分钟),20-30公里控制在4分55秒-5分5秒之间(49分钟),30公里后在5分20秒-5分40秒之间(64分钟)。
25公里后,要努力找到跟跑对象,让人带着跑。如果找不到,一定努力把配速坚持在4分50秒至5分之间,避免掉速。
喝水与补给也是问题。补水的问题,还是一次喝的量太多,结果是下次还想多喝。以后补水一定要小口勤补,不能因为喝水打乱跑步节奏。能量饮料也一样,不能一次喝太多,胃部与身体都突然加重,是个负担。曼谷、东营、太原、莫斯科都在补水环节出现问题,主要是单次补水量过大,必须纠正。
补给,盐丸是需要的,水果也需要,但要控制好补充数量与补充速度。移动过程中服用盐丸,这个技术要练习。能量胶和水果补充量不能过大,尤其一次要控制好量,不能让胃的工作量突然增加太多。
我的跑马之旅:
2019年
莫斯科马拉松(9月22日)
太原马拉松(9月8日)
密云马拉松(5月26日)
东营马拉松(4月20日)
曼谷马拉松(2月3日)
2018年
清迈马拉松(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