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是柴静日。
柴静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这一天播出,获得中国的网民的极大好感,叫好声连天。紫静成为当日最红的红人。
不过,了解中国记录片的人很快指出,以柴静之力,何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部异类似的纪录片?在中国,个人拍纪录片,几乎就是地下工作者,柴静为何如此顺利拍摄并获得播出?更诧异的是,片子还没有经过市场检验,怎么人民网、环球时报等就大张旗鼓地宣传?事实上,在中国目前网络管制异常严格的情况下,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同时热播一个有关中国重大难题的纪录片,如果没有特殊关照,这都是不可能的。
看过之后会明白,这是一部以小骂外表,为党和政府卸责的片子,其主基调是雾霾是全体国民的责任。唤起国民重视环境没有错,但中国今日雾霾,罪魁祸首不是煤,不是汽车,而是30年政府的不作为,以及干部选拔体系造成的。老是强调后发优势,弯道超车,结果是无视环境,透支环境,毒害环境。
出现问题,可怕的不是问题多严重,而是不面对问题,推卸责任,或强行均摊责任。我对柴静没有好感,也无恶感,在雾霾严重之际,她能够挺身而出,拍一部雾霾片,我心存敬意。不过,请原谅我的小肚鸡肠,柴静把治理雾霾的重任,交给包括我在内的全体国人,我实在不能接受。
另外,对于“两会”前几天播出这部片子,也让人不得不佩服算点之精准。
看来,柴静背后有高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