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一场豪雨,在夺走三十几条人命之余,折射出了很多内容。这些内容,从良性建设角度看将是首都前进的有机肥,从破坏性角度看也可能是北京发展的毒药。
很多网友引用作家龙应台的文章,对北京的下水道大加指责。更极端者,甚至有人骂官员关心阴道多于关心下水道,谴责北京的官员作为不够。应该说,网友们的指责既有情绪化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对北京基础建设设施不到位,对政府救助不及时的批评。想想看,一个国家的首都,竟然对一场大雨几乎束手无策,这怎么也是说不过去的。新闻报道中极力宣扬北京遇上了1951年以来60年一遇的大雨,甚至有以此作为城市遭遇洪水抵抗不力的理由。不过,报道者也不想想,如果是70年一遇,80年一遇的大雨,北京怎么办?难不成北京届时就成为地下水城?北京市民全部要成为游泳健将,才能在北京生存下去?
从灾难的突发性与损害性,北京的洪灾与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档次的灾难。需要注意的是,汶川是地震,北京的是洪灾,比较而言,洪灾在预测上,相对要容易得多,起码可以提前知道,有所布置。另外,北京毕竟是首都,天气预报的水平应该超过四川。但是很不幸,北京这次洪灾在预报与应对这两点上都没有做到。当然,目前不知道问题是出在没有预测环节,还是出在有预测没有警惕应对措施环节。不管是哪一点,都足以说明问题,应该引起警惕。
那么多人对北京的下水道发出咒骂,从情绪角度当然可以理解,不过,也不能完全把板子打在城市建设上。这中间,既有城市建设认识水平问题,也有城市建设水平问题,更有城市管理水平,是个综合问题。
北京水患,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著名西客站修好后,只要下稍大点的雨,其西边的莲花桥下就无法行车。从那以后,北京三环、四环、五环都出现过类似情况。
城市建设得快,基础配套工程不同步,基本排水能力跟不上,这个问题困扰北京好久了,这次是个大暴发而已。
北京正在崛起为世界一流城市的进程中,希望下水道问题不要成为北京崛起的硬约束。不过,作为北京的市民,我很担心很快会有一次匆忙的下水道整治工程,或者像处理那位给水灾车贴罚款条的交通协管员一样,匆忙处理一批官员以塞责,我希望看到的是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是真正可以保障市民生命安全的城市建设规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