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子乒乓球队失利于莫斯科,输给了新加坡,此事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痛心疾首的,有破口大骂的,总之算得上热闹异常。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输球了国人有各种反应,这很正常,跟球员年龄大小没关系,跟球员性别也没关系。你是国家队队员,输球了,就要接受各种议论甚至谩骂,这跟年青或者成长的代价无关,这是公众人物代价的一部分。刘诗雯也好,丁宁也好,此时都是代表国家队的符号,绝大部分的指责,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国家队。
我相信很多人不会忘记1994年10月。当时,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一号邓亚萍,输给了已经嫁到日本的前国手小山智丽(何智丽)。
下面这段出自人民日报的短文,可见当时的剑拔弩张:
1994年10月13日晚,广岛郊区的亚运会乒乓球馆。
当小山智丽以3∶1将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乒坛“大姐大”邓亚萍斩于拍下,夺得亚运乒乓球女单金牌时,这位中国“海外兵团”的重要一员,忍不住痛哭失声。
无数中国人坐在电视机前目睹了这一时刻,目睹了曾是炎黄子孙的小山智丽,站在领奖台上,面对着太阳旗在日本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而百感交集。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也是一个令众多中国人难以接受的时刻。人们无法容忍一个喝黄浦江水长大,为中国教练精心培养的运动员却在亚运会这样重大的国际比赛上为别国夺得金牌。
“汉奸”、“叛徒”、“卖国贼”......一时间,中国人久已不用的骂词扑向了千夫所指的小山智丽。
对于她在场上大叫“吆西”,听起来确实极为刺耳,尽管圈内人透露,这是她在国内打球时就养成的习惯,但我宁愿听她喊“好球”,或其他什么口头语。
国内媒体当时远没有像现在这样市场化,网络也还没有兴起,但即使如此,“小山智丽现象”至少在北京还是热议了半年之久。最后,焦点落到了中国落后的体育体制与僵化的人才机制上。应该说,乒乓球后来能够能够市场化,都与那一场并非风花雪夜的乒乓球事有直接关系。
发生这段“杯具”的时候,刘诗雯、丁宁们应该在幼儿园,不知道或者不清楚“小山智丽现象”的来龙去脉。即使今天她们已经是世界乒乓球的顶尖球员,因为成长背景,她们也无法理解那么复杂的感情。
不过,那一战催生了一位伟大的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在那之后开创了一个时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刘诗雯与丁宁们,要想成为伟大或者了不起的运动员,一定要把这一点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去。
此外,这一次中国女子乒乓球输球,严格说起来与1994年邓亚萍输给小山智丽是一样的。输的,都是中国乒乓球第一女将,赢的呢,从前是已经变成了日本人的前国手,现在是成了新加坡人的前国手。国内总体反应平静,这说明我们已经不像16年前那么过于计较得失,有了大国民的开放心态。这一点,算得上是巨大的进步。只有这样的进步多了,中国乒乓球才真的算是世界第一:不仅选手NB,观众也NB。
而此刻,最需要过关的,可能是刘诗雯、丁宁等一班新秀。在难过、自责之余,也一定要打开心胸。重视输赢,但又不惟输赢,拿得起又放得下的球员,才是中国乒乓球运动的真正王者,才是世界乒乓球的“真冠军”。
其实,打球需要开放心态,看球又何尝不是,生活中又何尝。我们说国家要提升竞争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国民心态。而大国民心态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正视输赢,体育的,企业的,文化的,都是这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