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机可能改变中国广告业格局

(2008-04-15 13:38:14)
标签:

现代广告

手机

广告

文化

分类: 随想

    (注:此文是奉《现代广告》杂志主编陈东先生之命写的,刊登在《现代广告》2008年第4期上。我得感谢他给我个机会,整理了一下思路,毕竟广告我是外行。)

 

  2008年3月初,中国传统的“两会”新闻报道,因为“两会手机报”的诞生,使得数千万甚至更多的手机用户,通过手机渠道得知“两会”消息。此举不仅使阅读“两会”新闻的人数骤增,更重要的是,手机报作为在中国刚刚运行两年的传媒形式,通过这次会议的报道,得到了中国官方的政治认可。

  这也是继2007年互联网报道17大后,中国新型传媒报道中国政治第二次得到官方的认可,可视作中国传媒业里程碑。

  由世界著名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与世界著名新闻集团新华社共同推出的“两会手机报”,不仅又一次开创了世界新闻报道的最大平台,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传媒平台得到了海量短信互动。这种互动性,是传统传媒形式(如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是新型的互联网传播,因为没有手机的随身携带等便捷性,在传输上也远没有手机传媒方便。

    手机传媒时代

  手机作为传媒形态出现在中国,是从2003年中国移动推出的彩信与彩铃为起点的。那时个,人们更多认识手机的,是短信问候,尤其是非典时期短信沟通与每年春节的短信祝福。到了2004-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日的大躁一时,短信与彩信的精人般力量,让人在感叹之余,又不能不重视。

  不过,真正接近传媒形式的,则是发端于2005年底推行于2006年的手机报。到了2007年,随着手机报、手机杂志、无线音乐俱乐部、手机邮箱、移动证券等依托于手机的传媒形式相继问世,手机传媒作为中国的新型传媒抑或新兴传媒,事实上不仅形成,而且已经接近产业化。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仅手机报用户即不少于2000万。随着这种新型传媒的逐步被认可,估计其用户将扩大到更为惊人的规模。本博作为《全球通》杂志的发行人,可以贡献一个数据,中国移动定期每期向230万全球通用户免费赠送《全球通》杂志手机版。230万,对中国传统传媒来说,是个难以想像的数字,但在手机传媒时代,却是一本客户杂志经历的现实。手机传媒的规模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手机传媒的四大特性

  随着手机传媒的产业化的形成,广告的跟进将是种必然。那么,与传统传媒比较,手机传媒有什么特点?

  1、用户群体庞大。目前的统计,中国约有5亿左右手机用户,本博的估计比这个要乐观些。从中国移动2006年推出手机报看,用户量增长是几何级的。几乎在没怎么推广的情况下,中国移动手机报约有2000万左右订户。如果稍与新业务结合,或与重大时事结合,数量增加几乎不是难事。此外,随着手机媒体样式的增多,如地理杂志、电影杂志等的推出,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将逐步得到满足,用户量提升是意料中的事情 。

  2、便捷性。可以随时、随地、随身接收,这是手机先天具备的特点。

  3、点对点的直达性。手机以个人为单位,而且又是随身携带,因此,通过手机传递的信息的有效到达率最高。这种几乎无盲区的到达率,是其它任何一种传媒手段难以做到的。

  4、性价比非常合理,实惠。没有一种广告,不仅能够点对点有效到达,而且到达量是海量受众。因为海量受众的前提,手机传媒广告的性价比是传统媒体广告所无法比拟的。

  综上几点,可以预计,一旦关于手机传媒的广告形式得以突破,手机传媒广告将是中国广告业非常亮丽的风景,甚至可能打破中国广告业的格局。当然,任何一种新生力量的介入,往往都是在打破既有格局的基础上,催生新的消费力量。不仅如此,一旦手机传媒广告市场形成,中国广告的营收增长,可能是难以预料的。

  2005年,《时代》杂志说,手机在非洲填补了数字鸿沟,改变了很多穷人的命运,是上帝送给非洲的礼物。其实,对中国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作者的水浒评论:

 关胜为什么位居林冲之上?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243ab01008pdg.html

水浒里的八种女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243ab01008mbk.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