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书乐
张书乐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424
  • 关注人气:16,9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维客 新客家文化的知识分子

(2007-02-27 16:12:56)
分类: 时事时评
   较之博客、播客,维客这个在中国似乎还是个很新鲜的名词,我们对于从2006年初逐步映入我们视野的“客”家文化新锐,还有许多的不了解。其实,维客的历史远远要早过博客、播客这些已经为我们所熟知的“客”家名词。最早的维客(WIKI)诞生于1995年,由一些网络好事分子,为了方便网上社群的交流而开设的一个数据库。而这个网络社区的最大特点就是绝对的共享和自由。
百科全书 我们大家共同书写

   维客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见得网站官方页面或者网络论坛,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站官方页面的传播是单方面不可逆的,是由网站的管理者单方面向读者发布信息的平台,读者除了阅读之外,无法对页面进行任何修改,其缺点是缺乏互动性。而网络论坛则是全面互动,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在论坛上发布自己的言论,也可以对其他人的言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论坛的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几个版主和管理员手中,由于论坛发帖速度过快,往往只是对一些过火的人身攻击或触及政策法规的不良言论进行屏蔽,而对毫无意义的“垃圾”文字或广告则无能为力。而维客则从总体上克服了这些缺点,其多人协助的深层意义就是共同管理和维护,任何信息都可以被任何人修改和删除,从而使清除垃圾文字、广告变的很容易,同时可以不断的对页面内容中的错误进行修订和探讨。

   这些特点让维客这一社区形态成为了构建网络百科全书的最佳形态,从维客诞生到现在十多年的实践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维客已经成为了一个开放式的属于所有人共享的百科全书。而这部百科全书的编辑不再是寥若晨星的学术界泰山北斗,也不是出版社的编辑,而是所有的网友,所有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所有人的热心人。而绝对的共享和自由也让这个百科全书经过所有维客的管理和参与,使得每一个维客百科全书的词条上,剩下的是最有意义的内容和精华。
优于搜索引擎的检索解决方案
 
   而维客一词也体现出了快节奏网络时代的特色。有一种公认的说法是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意思就是“快点快点”(quick)。或许这恰恰体现出了现代人群出于海量信息时代,对于急需要知道和掌握的知识的诉求。诚然,要查找知识和信息,我们有百度,有谷歌,有数不清的专业搜索引擎,但问题是,这些搜索引擎太过于高效率了,高效率到什么都能查到,正如每个搜索引擎所标榜的其搜索范围覆盖数十亿页面这一天文数字一样,只要包含了你要查的那几个字符的页面就会成百上千的被检索出来。从而让海量检索成了一个负担和累赘,在大多数网络检索者看来,今天搜索引擎可以说是一个高效率的无效工具。也恰恰因为如此,使得维客这个其实已经诞生了十多年的老东东突然成了个时髦的名词,也成为了网友所热衷的一个香饽饽,因为它不仅仅只是把所有包含了你要检索的内容呈现在你的面前,更可以把你所需要知道的问题用最准确的话语向你做出解释,无论是在准确性还是效率上都远远高出了搜索引擎。

   2002年,维基百科中文版建立,开始了维客应用在中国的推广。2003年,开始出现国内自主开展的维客项目,当年出现的维客站点网络天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而之后的几年间,维客的发展依旧是曲高和寡,乏人问津。甚至于2005年9月间,维客中国网刚刚成立,就因为其中百科全书的书写过程中,部分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而激起业内谴责之声,在开站不到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关闭收场。维客在国内的发展也进入了短暂的“冰河时期”。
2006年中国维客的春天

   从2006年初开始,借助博客、播客等新“客”家文化在国内网友中的普及,国内维客站点也从冰河时期走了出来。一时之间,一些早已建立或还在草创期的维客站点,如维客网、维客中国、搜派百科、网络天书、维库、天下维客、互动在线、维基百科等,开始以极度新颖的状态出现在网民的面前,新奇、有趣、尝试,似乎成了网友们成为维客的必然三部曲。

   “今天你维客了吗?”一个老掉牙的宣传口号某种时刻彰显出不一样的吸引力,短短一年的发展时间,维客网站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几十家,而更重要的是维客群体的壮大,短短一年的时间,国内维客更是突破了百万,之后是一些门户网和搜索引擎开始将维客项目纳入他们的经营目标,纷纷开创自己的百科站点,如新浪爱问、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等,甚至于打出亿万网民帮您解决困难这样的宣传口号来试图打造一个全民皆维的局面,而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撑使得维客百科全书的写作在一年内的就呈现爆炸式增长,以百度知道为例,仅仅诞生一年的时间,其有效的问答已经过了1000万条了。“快点快点,大家一起来建维客”成了WEB2.0经济思维下继博客之后的一个全新方向。

   维客无疑是公益的,这一点是很多维客站点及其经营者在媒体和公众面前反复强调的。但全凭一片公心能否将维客进行到底?还是只能如同抱抱团、换客之流,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虚假景观,目前谁也说不好,但多多少少,维客已经不那么公益了,有利益才能更好的推动维客的发展已经变成了一种趋势。对于维客站点的管理者,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维护其发展的必要经费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话题,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在不能如博客那般获得名声的前提下,作为芸芸众生的维客是否应当也需要有所实惠,除了获取知识外。现在一些维客站点已经开始了尝试通过用礼品兑换答题积分的方式刺激维客的活力,但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但不管怎么说,维客,这个全新的“客”家文化已经成为了网络世界的一部分,并以积极而锐意进取的态度扩张着它的影响力和公益性。(原载于2.14日《劳动报》作者张书乐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