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残奥会应当取消

(2009-09-13 17:09:45)
标签:

残障

健全

残奥会

公共设施

无障

社会

桑兰

保姆门

平等

心态

杂谈

    拄拐冒充了两个星期的残疾人,感触还是颇有一些。作为健全人我们通常不会注意到的一些问题,只有自己出现了困难才会意识得到,比如没有电梯和坡道的建筑物、下雨天的出行、适合坐轮椅的人出行的公交车和出租车等等。虽然路上碰见的好心人还是多数,人们会关切的问一句“要不要帮忙”,或者主动的帮助开一下楼门和电梯,但这种随手之劳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公共设施并没有给残障人士留出多少空间,他们又如何能够以正常的心态去为自己谋取一份平等的生活?有一位同事曾经戏言,残奥会应当取消,而把适合残障人士参加的项目列为奥运会的正式项目,由正常人和残障人共同参加,比如让正常人也蒙上眼睛和盲人一起赛跑,或者把双腿绑在轮椅上和残障人一起打篮球。只有让健全的人们都体会和意识到残障人在一个健全人的社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盲道才不会被普遍侵占,大街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残疾人低头行乞。

    最近桑兰的“保姆门”正闹得厉害。作为一个从来疾步如飞却突然寸步难行的人,我深深体会她“能自己做绝不请人帮助”的心情,也体会到作为健全人我们应当具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这种宽容和理解应当体现在社会为残障人士所创造的各种方面的无障环境,而绝不应当只是给奥运会和残奥会应景。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对此事的评论比较客观,主要是针对其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很是赞同,在此分享一下。

-------------------------------------------------------------------------

由于桑兰不满保姆的所做所为,在自己的博客里写出来,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前面好多朋友,象是冯新还有些匿名网友,都已经说得很好了。我忍不住也说几句,画蛇添足一下吧。桑兰的确是很坚强,咱们要是有她的遭遇,不一定能有她现在这样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勿庸置疑的。

就事论事地来说,桑兰所需要的不是普通的家政人员。就象前面的朋友提到的,她需要一位护工+家政,两个人,应该开两份工资。一般没有经过培训的人,还真地是无法胜任的。这里桑兰遇到的困难,实际上折射出以上两个工种与雇主的需要不符合的问题。同时还反映出社会对于残障人士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的漠视。所以这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都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

先说护工吧,这个工种是专门照顾和帮助生活无法自理的人士的。在国内常常是护士在做护工的工作。但是在国外,以我居住的加拿大来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种,护工需要专门的培训,大约一年时间,之后需要通过考试,然后持证上岗。通过实地培训,护工们具备了过硬的护理知识,当然能够把工作做好。而雇主呢,因为请的是专业的护工,通常都有相当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学历,因为并不会看轻她们。护工自己当然也不会觉得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最低贱的侍候人的肮脏的事情,而心存怨恨,对客人甩脸子。因为她们真正觉得喜欢才从事这个行业,觉得自己能够帮助到别人而感到开心。我们中国目前还没有听说过有经过培训的护工这个工种,只听说过住院时有陪护,一百块左右一天。但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除了残障人士之外,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特殊的护理,要是桑兰可以通过这个事为契机,提请政府官老爷们的注意,将护工资格考试标准化,并能象在国外一样,免费甚至带薪为有志于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和上岗机会,那么将会有无数的家有老人或者残障人士的家庭受惠。

其次是家政服务。象我居住在国外,家政服务虽然有,而且使用家政服务政府还有税收政策优惠,但是大家并不象国内那样普遍使用,大部分人都自力更生。洗衣做饭,打扫擦车,装修种菜,我是样样亲力亲为。原因有很多,一是人工贵,大家的工资都差不多少,你工作挣二十块一小时,请家政来做也得出十几块一小时,那还不如自己做算了吧。二是生活便利,洗衣服丢进洗衣机,出来已经烘好了;做饭嫌麻烦,买块批萨也能对付,只要自己对吃的要求别那么高;三来,我觉得是平等的观念,让人觉得自己的事情就得自己做。如果都是正常人,凭什么就得要别人侍侯你呢?

我这么说,该有无数多国内用着保姆的人要拍砖了:你在国外穷,请不起保姆罢了。难道美国总统居住的白宫里就没有家政吗?多少美国富豪家里还有管家,一屋子的佣人呢!这个现象确实少数地存在,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家,家务是自己做的。就是请了家政的人,对家政服务人员也绝对客客气气,绝少颐指气使。我出国之前,也一样地自己不会做家务,也曾经一样心安理得地请保姆,还美其名曰为社会创造了岗位。出国后,凡事都自己做了,也有些明白了,之所以在国内能够请到那么廉价的保姆,是因为农村人太穷了。农村之所以穷,是因为以前国家政策倾斜,把资源都用到城市里,粉刷自己的面子去了,还用户口把农村的人都固死在自己的那片地上,不得自由。再回国的时候,去美容院,按摩院,请保姆就没有这么心安理得了,看着那些做着城里人不愿意做的活儿,脸上由原来的纯朴开始变得心里不平衡的小妹妹们,把花样的年华奉献给了城里人的舒适生活,我就觉得不忍,觉得作为一个吃商品粮长大的人,我亏欠了她们。虽然不是我亲手造成了城乡差距,但是我是倾斜政的受惠者,我感到耻辱。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还能苛责她们有小农意识,不识大体,看到城里生活比自己几十年生活的乡村舒适无数倍,觉得委屈,觉得不平衡?她们自己倒也想受教育来着的,但是以前农村学校全是民办的,政府财政不拨款,硬件上是破旧危房,软件上老师都想进城里吃皇粮,更有甚者九年制都没有钱完成呢。那能怪谁?怪她们吗?她们中多少人因为条件的限制,埋没了自己的才华。而今为了生存,只有去干这种本来不愿意做的工作了。说起来,做这工作也是被环境所迫,心不甘情不愿的,能把工作做好了才怪。

继续说家政服务人员吧。明白了从事家政工作的人员的无奈,雇主们平日里就要多理解,想到她们的现状,是因为农村所有的资源都拿来贡献给了城市,而作为城市居民的一员,您自己也是受惠者之一。说得难听点儿,她们不能够跟您一样享受别人的家政服务,而是在这儿提供服务,那是由于多年来城市人持续地对农村的剥削和掠夺。她们的父辈种地交粮(解放以前叫租),交人头税,以前还要交猪什么的(我小时候的记忆),但是教育拨款没她们的份儿,以前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也没她们的份儿。而现在她在用自己的劳动,获取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收入;并没有因为自己曾经遭遇的不公,而要求任何的补偿。她们的劳动,应当获得我们的尊重,甚至敬重,因为她们的坚忍。

以上护工和家政服务,都应该要建立起一定的行业规范。尤其是护工,应该要渐渐过渡到全部持证上岗,由卫生局统一管理;而需要护工护理的人员,应该由民政局统计,与卫生局,统计局联合落实所需从业人数。而就业局应该与教育局,卫生局合作,开展相关的免费甚至带薪的培训课程,以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所谓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是应该做这等用途的。(我不是在做梦吧)

除此之外,桑兰的事件也反应出了我们的社会对残疾人的漠视。要是霍金生在咱们中国,我想他很难有这样辉煌的成就。象桑兰都不能得到妥善的照顾,更加不要说其它普通的残障人士了。出过国的人肯定有个感慨,国外的残疾人还真多呢。公园里,大街上,超市里,汽车地铁,哪里都能见到他们,不象是中国,大多数都只有呆在家里。他们有的是自己一个人驾着自动残疾人车,有的有人陪同。超市的停车场,最近门口的黄金停车位一定是留给残疾人的;公共汽车可以倾斜,以和地面持平,方便残疾人车子上公交车,车上和地铁里有专门的一个空间留给残疾人车。乘飞机更加是,残疾人第一位提前登机,然后是老人和小孩,都在正式登机前上机。大厦的门口,都有专修的残疾人车通道。人行道近十字路口的两头,专修有一段路芽,方便残疾人车过马路。厕所里有残疾人专用的马桶,空间比一般的大,残疾车可以进去里面,马桶上侧有扶手,帮助他们移动。虽不能说他们出行跟我们正常人一样方便,但是只要他们出行,必定处处优先。我们生为正常人,已经是上天对我们的优待;怎么还能跟他们争抢呢!

除了随处可见的残疾人专用公共设施之外,政府对于残疾人每月有一定数额的补贴。因为残疾人的生活开支大于正常人。更加有很多的残疾人参加工作,许多政府部门,教育机构都优先聘请残疾人。每次我在工作场所遇到这些工作着的残疾人,总是不由得心生敬意。

只要咱们在建造那些辉煌的大厦时,加多一条通道;修建马路时,路口做成斜坡状;上下楼梯处,加一个残疾人专用升降梯,少花些钱粉饰面子,省下来的钱做些实事,应该够用吧。北美的大厦就是这样,外面看起来一点也不豪华,进去一看真是实用,实在人性化。

综合我的观点,桑兰的保姆事件,真是个社会问题,我很希望桑兰能够促请相关的政府部门,规范护工和家政行业,并给予从业人员相关的政策优惠。对于残疾人也是一样,我们政府应该切实关照落实,尽量方便他们的生活。

有些网友骂桑兰,有的说她应该谦和些,忍让着。忍,我们中国人最擅长的,也为人所称道。但是忍让能够解决问题吗?既然不解决问题,那它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吗?社会只有一个一个地消除不公平的现象,才能进步。如果忍耐到了极限,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呢,又该怎么办?所以我赞成有话就要说,每个人的权益感受都应该得到尊重。虽然这其中,各方面的权益可能有冲突,有无法协调的部分。但是说的时候,要做理性的分析,而不是针对某个人,并且持之以恒,争取社会各界的声援,最终要政府做为,这样才有助于事情的解决,并能够推而广之,惠及她所代表的整个群体。

 

原帖见http://www.eol.cn/yan_lun_1868/20090912/t20090912_406722.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再访海底捞
后一篇:小康生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