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医手记 |
博客给了平民百姓最重要的权利之一:话语权,无怪乎大家都在开博发言了。偶然读到年轻的同事的博客,在此推荐一下。
-------------------
医生的服务态度与医学水平没有直接的关联
没有医生承认,医疗是服务,也没有医生承认,病人是消费者。
明确这一点,对看病很有好处。花了钱,绝对不可能得到保证治愈,绝对不可能保证没有风险。
万一你得到了医生这样的保证,说明:
a)医生在安慰你,并且确认你在有生之年不会回来找麻烦,通常来说时间不长了;
b)你接受的治疗是安慰剂或者是对照组;
c)跟你说话的压根就不是个医生。
现阶段,门诊医生一天要接待许多病人,平均一个病人不会超过10分钟的时间。因此,医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于是需要尽可能精准的采集病史,因此询问病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医生控制的对话,一个aggressive的医生会经常会打断病人,控制谈话。
比如,常见的交谈,读者可以对周围的人测试一下:
“您得高血压多少年了?”
80%以上的回答是“很久了”
此时只好再追问,“5年?10年?”
同类的问题还有,您觉得不舒服有多长时间了?等等
80%以上的回答是“很久了”
此时只好再追问,“5年?10年?”
同类的问题还有,您觉得不舒服有多长时间了?等等
“您最近使用的是什么眼药水?”
40%的病人会回答“眼药水”,59%的病人会回答“红色的瓶子”或者“蓝色的瓶子”
40%的病人会回答“眼药水”,59%的病人会回答“红色的瓶子”或者“蓝色的瓶子”
最近,连续被病人称赞服务态度好。其实是因为
a) 老太太说话太连贯,插不上嘴。
b) 中午饿得半死,想赶紧把最后一个病人的瞳孔散开看,于是每隔5分钟去点一次药,顺便问问、聊聊。
a) 老太太说话太连贯,插不上嘴。
b) 中午饿得半死,想赶紧把最后一个病人的瞳孔散开看,于是每隔5分钟去点一次药,顺便问问、聊聊。
÷÷÷÷优雅而低调的分割线÷÷÷÷
下面的信息对看病有益,请认真阅读:
×
请在看病之前,回顾一下您的病史,回想一下是否对药物过敏,曾经接受过的治疗,以及正在使用的药物,和它们的商品名称。
×
请告诉大夫,主要症状和持续的时间。慢性病请精确到年,近1-2年发病的,请精确到月、近1个月内发病的,请精确到日。看急诊,请精确到小时。
×
请陈述事实,而非自己的主观判断。如果有近期测量的数据,请告诉大夫精确的数字。比如“发烧38度”,而不要说“烧得很高”,比如,“我的眼睛红”,而不要说“我得了沙眼或者我眼底出血”(眼底出血不借助特殊的仪器是无法被看到的)。
×
带齐所有的资料,包括以前的病历,曾经做过的检查。每次看过病后,也请收好所有的检查结果和病历,有些检查结果是由热敏打印,时间久了容易褪色,请复印一份保存。
×
带上足够的现金,很多医院不支持刷卡,而取款机前面排队的人可能很多。
×
不要因为工作忙,而不看门诊看急诊。急诊只能提供必要的急症处理,慢性病看急诊是不道德的,因为您为了降低请假带来的经济损失而挤占了本来应该用于其他必须接受医疗救助的患者的资源。重申:慢性病看急诊是不道德的行为。
×
任何您觉得看病合适的时间,对其他人也是合适的,所以人会很多很多,比如星期一、学生放假。
×
不要在上午11点以后,或者下午4点以后才去医院挂号。因为,恐怕没有号了,或者虽然看了医生,但是到需要做检查的时候,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其他的科室已经没人了。
×
不要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疾病知识。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很容易造成对信息的误读,比如人们会想当然的认为眼底是眼球的下半部分,或者下眼睑的内侧,而实际上,医学书籍里面所说的眼底是眼球后部,因为眼科手术中,病人是躺着的。
×
如果您实在好学,我只推荐《默克家庭诊疗手册》,或者使用pubmed查询相关的医学文献。不要使用google或者baidu。
×
相信或者否定任何来自网络、报刊、媒体的医疗信息时,请事先确定作者的资质。包括本blogger。
前一篇:眼底动脉硬化了怎么办?
后一篇:同学聚会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