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自驾游(三十五、湖北襄阳市之古隆中、河南南阳市之卧龙岗)

标签:
杂谈旅游美食摄影自驾 |
分类: 游记 |
D36(2023年9月16日)晴


抱膝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六角形,三檐三层,檐角高跷,造型挺秀。相传,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吟,后将其常坐之石称为“抱膝石”。

隆中书院,始建于五代天福年间,当时被称为五灵王学业堂。到了元代末年,广德寺书院迁到隆中后,与原来的书院合并,统称为隆中书院。


铜鼓台,亭阁式的建筑,1933年由湖北行政督查专员刘骥奉将(介石)先生之命为安放诸葛铜鼓所建。相传,铜鼓是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此鼓正放可敲打作鼓,鼓声响亮,倒放可作炊具煮饭,一物二用,实乃一件珍贵文物。该鼓是清同治初在广西出土,由广西藩司李承恩捐送的。

三顾堂,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孔明先生纵论天下的场所。右图关羽、张飞在堂外等候大哥刘备。


山上“草庐亭”,山下“六角井”。相传,诸葛孔明先生年青时在此井中取水。





碑文:历史像一出戏,刘关张三结义,隆中三顾茅庐,闹出三国演义。














古隆中景区
隆中武侯祠坐落在古隆中景区内。古隆中因诸葛孔明先生年青时在此“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引发《隆中对》,而被后人称为三分天下的策源地,是“垂千古”“永清幽”的胜地。据传,古隆中已有1800多年历史,但是不是诸葛孔明先生当年隐居之地,学术界还有分歧。湖北襄阳古隆中,河南南阳卧龙岗更是为此争的是不可开交。不过,老知青今天下午即将前往位于南阳卧龙岗的武侯祠,第六次拜祭诸葛孔明先生。谜底是否揭开,老梁我可是拭目以待。


古隆中“石牌坊”
进入景区,首先进入老知青眼帘的是一座三间四柱、单檐斗拱,古朴凝重的仿木石牌坊。该牌坊雕梁画栋,集线雕、浮雕、透雕于一体,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栩栩如生。牌坊高约6米,宽约10米,正中门楣上方阴刻“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书“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名句。该牌坊由湖北提督程文炳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所建,至今已将近130年。
穿过石牌坊,老知青沿林中小径进入古隆中景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摘自,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对古隆中的描述。)。景区中
不仅景色清幽静雅,还隐匿着许都明清时遗留的古建。
老知青徜徉在古建之中,或武侯祠中拜祭先贤,或隆中书院廊下吟诵《隆中对》,或铜鼓台上擂铜鼓。或三顾堂内与刘关张把酒言欢。 游览于古建之中,不仅可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还有许多大家题写的匾额、楹联可供喜爱文学、书法之人把玩。在众多楹联之中,老梁我认为有一副联颇符合当下之人。现抄录于此,与大家共勉。
“才须学也,自布衣且致卿相,耕读本始;法以威之,亲贤臣而远小人,纪纲当先。”楹联大意是:才华来自苦学,从平民到高官勤耕苦读以为根本;严格法治,亲近贤臣,疏远小人,以纲纪为准绳。
拜谒完诸葛孔明先生,老知青继续驱车北上,继而告别湖北进入河南。大约中午时分,老知青来到一个叫“陆营镇”地方,午餐、小憩。此地以属南阳市管辖,距南阳市不过十几公里路程。
陆营镇规模不小,有点儿小繁华,餐厅、饭店自然也就不少。不过,到了河南地界儿还是要先来碗烩面适应适应水土。
这河南的烩面果然不同凡响。一碗面荤、素、汤、菜、饭兼而有之,且味道鲜美、价格便宜,实惠的很。

南阳卧龙岗景区
南阳武侯祠坐落在南阳卧龙岗上。卧龙岗,因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又称隆中。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又因,隐居在此结庐躬耕的诸葛孔明先号“卧龙”先生。从此, 卧龙岗之名便不胫而走,流传至今。据传,诸葛孔明先生所著《隆中对》、《 出师表》等传世名篇皆出自于此。后刘备刘皇叔在此“三顾茅庐”,与诸葛孔明先生共商治国之策,"三分天下"由此而生。(写到此处,老梁我忽然发现上述南阳卧龙岗的文字竟与描述襄阳古隆中的文字大略相同。看来南阳、襄阳之争古来有之。)
诸葛亮殒没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纪念武侯,时称“诸葛庵”。元仁宗帝命名南阳卧龙岗古建筑为武侯祠。从魏晋时期的“诸葛庵”到元明清的“武侯祠”。卧龙岗上武侯祠一直都是文人志士的“网红打卡地”和历代官家祭拜诸葛孔明先生的圣地。并遗留下众多的碑刻、匾额、楹联,及名垂千古的著名诗篇。老梁我抄录几句与大家共赏。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摘自唐·刘禹锡《陋室铭》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摘自唐·杜甫《武侯庙》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摘自唐李白《南都行》
“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摘自宋·王安石
“ 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
鼎足未安星又陨,阵图留与浪涛春。 ”摘自明·唐寅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摘自清·左宗棠
进入卧龙岗景区大门,门内是一汪碧水,隔水眺望,红墙灰瓦的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在卧龙岗上。老知青跨过石桥,穿过“千古人龙”石牌坊,登上高高的石阶,来到武侯祠山门前。山门门额高悬由郭老(沫若)亲书“武侯祠”三个大字。
步入山门,只见祠内古木参天,殿宇巍峨,气氛庄重,不由得让老梁我肃然起敬。拜祭完诸葛孔明先生的铜像后,老梁我漫步于祠内各殿宇、楼阁之间。从大拜殿到躬耕亭、伴月台,再到宁远楼、三顾堂。三国故事、典故接踵而来,老梁我是受益匪浅。但南阳武侯祠最值得一观的当属祠内的碑刻。

南阳武侯祠镇祠之宝:岳飞元帅手书诸葛孔明先生《出师表》碑刻,又称“三绝碑”。此碑刻因名相撰文、名将恭书、名匠书丹,被誉为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三绝碑”。

据传,南阳武侯祠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近三百余通,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居首位,被誉为“卧龙碑林”。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无所不有,其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在这众多碑刻中又以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最为世人瞩目,被誉为“三绝碑”,继而成为南阳三宝之一(三绝碑与玉雕(南阳独山玉)、烙画并称南阳三宝)。所谓“三绝”,一为文章绝,出师表为千载名篇;二为书法绝,岳飞的书法可谓苍劲峭拔,龙飞蛇腾,浩然正气流露笔端;三为刻工绝,碑刻之字铁画银钩,宛如手书。三者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绝碑”的故事可追溯到南宋年间的一个雨夜。南宋名将岳飞岳元帅统兵抗金北伐路过南阳卧龙岗,进祠拜谒先贤,恰逢雨夜,留宿祠中。更深秉烛,元帅夜读诸葛孔明先生之《出师表》,感触颇深,不觉泪如雨下,夜不成寐,随挥泪手书《出师表》,舒胸中之抑郁。
据传,清同治年间南阳知府任恺重金购回岳元帅在南阳武侯祠所书诸葛孔明先生亮前后《出师表》拓本,并请南阳著名雕刻家李发祥师傅把岳飞手书《出师表》拓片遗墨镌刻于碑,立于卧龙岗上,武侯祠内。
“三绝碑”是中国历史上两位重要人物心灵上的碰撞,是后人对两位伟大历史人物的缅怀和对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忠报国”精神的传承!
游览完武侯祠,回到停车场,老梁我还难以平复对两位先贤的崇敬之心。
一天两次拜谒诸葛孔明先生,着实有点累了。老知青决定今晚就在南阳安营扎寨。
焖面
武侯祠与南阳城区近在咫尺,转瞬即到。南阳,这个河南省南边的小城市给人的整体印象不错。街道整洁干净,市面繁华,关键是物价还便宜。这不,老知青一行4人,一顿地道的河南铁锅焖面(两荤一素一汤外加一大锅扁豆回锅肉焖面及凉菜)才花了88元人民币。您说便宜不便宜。
夜深了,躺在床上的老梁我还在为诸葛孔明先生到底是在何处结庐躬耕,是南阳,还是襄阳而辗转反侧时,一张南阳武侯祠中的照片引起老梁我的注意。这是一张由清道光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衡题写的楹联:"身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楹联大意是,诸葛亮一心为国,并不分君主是先主刘备,还是后主阿斗,他名垂千古,为天下人传颂赞扬,又何必分辨什么襄阳、南阳呢?作为襄阳人氏,却在南阳为官的顾嘉衡以其卓越的胆识,出众的文采为南阳、襄阳之争和了一把好稀泥。见了此楹联,老梁我顿悟,可睡个好觉了。
行程:襄阳市→古隆中→陆营镇→卧龙岗→南阳市
里程:152公里
景点:古隆中景区(5A)、卧龙岗景区(4A)
古隆中武侯祠山门。武侯祠始建于晋朝,是祀奉诸葛亮的祠宇,位于隆中山腰,后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兴废频仍,现今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荆襄观察史蒋兴芑
[17]重建。

抱膝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六角形,三檐三层,檐角高跷,造型挺秀。相传,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吟,后将其常坐之石称为“抱膝石”。

隆中书院,始建于五代天福年间,当时被称为五灵王学业堂。到了元代末年,广德寺书院迁到隆中后,与原来的书院合并,统称为隆中书院。

三义堂

铜鼓台,亭阁式的建筑,1933年由湖北行政督查专员刘骥奉将(介石)先生之命为安放诸葛铜鼓所建。相传,铜鼓是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此鼓正放可敲打作鼓,鼓声响亮,倒放可作炊具煮饭,一物二用,实乃一件珍贵文物。该鼓是清同治初在广西出土,由广西藩司李承恩捐送的。

三顾堂,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孔明先生纵论天下的场所。右图关羽、张飞在堂外等候大哥刘备。


山上“草庐亭”,山下“六角井”。相传,诸葛孔明先生年青时在此井中取水。


诸葛孔明先生铜像

上联: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下联: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湖北黄冈人李云1934年题


碑文:历史像一出戏,刘关张三结义,隆中三顾茅庐,闹出三国演义。


古隆中豪华气派的游客中心
南阳市街景

南阳火车站

刘关张三兄弟策马雕像

卧龙岗武侯祠山门

武侯祠山门内的石牌坊
大拜殿诸葛孔明先生雕像及匾额
上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下联: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1958年,时任青年团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南阳卧龙岗视察工作时题。



卧龙岗武侯祠前石牌坊
半月台:诸葛孔明先生夜观天象之处
您说巧不巧,古隆中有眼“六角井”,这卧龙岗也有眼“六角井”。

“新唐抗日纪念碑”。卧龙岗不不仅是古文化传播基地,也是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宁远楼:原为诸葛孔明先生藏书、鼓琴之所。

诸葛草庐:当年诸葛先生在隆中卧读躬耕、生活起居之处。

卧龙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