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秦晋黄河漫游记(四、河曲县 保德县 护宁寺 文笔塔)
标签:
自驾游河曲县保德县文笔塔护宁寺 |
分类: 游记 |
D4(2017年10月11日) 多云
早晨起来,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店家打听哪有卖酸粥的(偏关特有的吃食儿),生怕一不留神,美食从嘴边溜走。按照店家的指引,老几位来到偏关老城的城关。
来到老城城关,还没找着酸粥,倒是先看见了一座高大的城门楼子,门额上书“偏头关”三个大字。整座城楼看上去有些破败,但仍不失当年杨家将镇守三关之雄风。“一关当要道,万户值春风。”的古诗句彰显了偏头关的重要性。


找美食,到找到一处古迹,不禁心情大好,食欲大开。在城门楼子对面的市场里,我找到卖酸粥的。两块钱,冒尖一大碗的酸粥(您见过粥有冒尖的吗,哈哈)色泽黄亮,味道微酸,既开胃,又清热。不过,如此美味不是所有人都能享用的,就像咱京城的豆汁,老几位中,也就我一个有此口服。喝酸粥可放白糖甜食,也可佐以小菜。说到这,我不得不佩服这座小县城的人实诚。小菜随便吃,我见过。但白糖罐子放在桌上任食客随意添加,我还真是头一遭见。
说到吃,咱还得说说山西人喝豆腐脑。偏关的豆腐脑白白嫩嫩口感、卖相都不错,可没有卤子,仅靠桌上的韭菜花、腐乳汁佐食,有点意思。
吃完早餐,大家驱车来到位于偏关县城城东山巅的文笔塔。形似一只硕大毛笔的文笔塔又称“
文笔凌霄塔”,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是一座七层砖石结构的八角雁塔。据说,每年的春分和秋分这两日,太阳从文笔塔后冉冉升起的时候,文笔塔的倒影就会落在西山顶端的虎头墩上,恰似一支毛笔搁置在笔架上,这一奇特的景观后人已无缘领略。为此,崇祯年间还将此塔加高四层,也未能如愿。关于文笔塔,我在偏关还听到另一种说法:文笔塔为笔,西山的护城楼为砚,用黄河之水绘出偏关的大好河山。今天,古朴、雅典的文笔塔已成为偏关的标志性建筑,迎接八方来客。


在偏关,我还遇见一件有趣的事。在偏关古城楼前的繁华街道上,我无意中发现脚下的雨水口及与地下设施有关井盖都被贴上了红纸条。惊愕之际,还是见多识广的孟队为我解答了疑惑。原来贴红纸的路段今天将有婚车通过,接亲者或送亲者事先将红纸贴在地面有眼儿的地方。但不知如此规矩是老祖宗留下的,还是现代迷信。
出了县城,老知青们继续南行。当我们的大通车行驶到偏关县与河曲县交界处一个叫寺沟的地方,路边忽现一座坐北朝南,古朴别致的古刹。古刹西墙外,山崖下,滔滔黄河奔流不息,山崖上,万里长城蜿蜒曲折。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壮观的两大景观长城与黄河在此并肩同行,何等壮哉。


古刹建在长城脚下有护国安宁之意
因此得名“护宁寺”。护宁寺史建年代不详,但从正殿檐下粗大结实的斗拱判此庙应为元代所建。古刹是一座规整袖珍的小庙,只有一进院落,但您别看庙小,各路神佛可不少。正殿三世佛,左文昌,右关帝,观音、地藏、瘟神、孤魂、龙王、山神等佛道儒三教的神仙、菩萨齐聚小小的护宁寺,真真的很热闹。
小庙前有一座倒座戏台,戏台后是一条深沟,沟中潺潺溪水汇入滔滔黄河。我想寺沟之名,就是来源护宁寺和这条深沟吧。
黄河、长城、古刹为世人勾勒出一幅山河秀美图,但就在古刹东边的侧后方,一座貌似长城城墙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其充满现代元素的风格,让人感觉十分的不舒服。
走出小庙,老知青们沿黄河继续南行。时间不大,就见一座雄伟的大坝横跨在宽阔的黄河之上,从河对岸山坡上的巨幅标语得知,这座黄河大坝叫“龙口水利枢纽”。您还别说,这是我第一次看见黄河大坝,还有点小激动。
告别大坝没多少时间,我们就进入了位于晋、陕、蒙三省能源金三角的河曲县县城。这座小小的县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整洁干净。清新的空气,宽阔的街道令大家感觉很舒服。
河曲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鼎盛时期仅钱庄、酒坊、商铺、旅店四大行就有2百多家。“一年四季流莺啭,百货如云瘦马驼
”真实再现了当年的盛世场景。河曲作为黄河文明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地带。
著名的西北民歌《走西口》就诞生于河曲。


河曲县县城
走进河曲,大家首先驱车来到西口古渡。明清至民国年间,成千上万的晋西北贫苦农民就是从此码头渡过黄河进入内蒙的准格尔旗,开始其“走西口”的艰苦历程。“走西口”(最初是指通过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进入内蒙,后泛指通过长城西部各关口进入内蒙古)与“闯关东”、“下南洋”是我国近代史上三次著名的大迁徙。
今天,“走西口”已然成为历史,古渡也早已变身为河曲人民休闲娱乐的古渡广场。但《走西口》那凄美悠扬的旋律将会永远传唱下去。
一上午的奔波,老几位真是有点累了,午餐必须来点儿硬菜,好好补补。在一家专营河曲地方菜的餐厅,大家品尝到正宗河曲菜,不过油的过油肉、河曲小炒、河曲酥肉等。但最令我开心的是,我在这里吃到了正宗地道的河曲糜米酸饭。据说河曲酸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北宋年间,
河曲百姓为躲避战乱发明了酸饭,并流传至今。河曲民歌曾这样唱到“山药酸粥辣椒椒菜,你是哥哥的心中爱”。
由此可见酸饭在河曲百姓心中的地位。河曲的糜米酸饭比起偏关的小米酸饭味道更佳浓郁,酸中带甜,开胃的很。
饱餐战饭,老几位在餐厅服务员的热情指引下来到河曲的地标建筑——文笔塔。河曲文笔塔
又称状元塔,位于河曲县城东五里大东梁,史建于清乾隆年间。建造此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状元塔高31米,形似状元郎的如椽巨笔。高耸入云。有趣的是,每当太阳升起,状元笔的倒影便会穿越黄河直达黄河对岸的内蒙大口村,而村口的一块巨石又恰似一方巨砚。笔砚齐聚书写着黄河的精彩篇章。
河曲文笔塔
河曲文风昌盛,名人辈出。文笔塔下就有一座以河曲人士、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之名命名的公园——白朴公园。公园内小桥流水,水榭回廊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在白朴的故乡,吟诵两句白朴的词曲,自然是对这位大戏剧家最好的纪念。“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回头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
从白朴公园出来已是下午2点多钟了,大家不得不与这座既干净美丽,又充满文化气息的小县城说声再见啦。大通车沿着黄河继续南行,大约下午4点左右,老知青们顺利抵达黄河岸边的保德县城。
保德县位于吕梁山北麓的黄河之滨。该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据说,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就在此地繁衍生息。保德县林遮峪村出土的保德铜贝更是开创中华5000年钱币文化之先河,被誉为金属货币之鼻祖。
可正当我们即将进入城区之时,却出现了点小意外。由于该路段限制大货车通行,设立了限高杆(限高2.2米),我们的大通车第一次被阻拦。不得已,大通车只好汇入货车的洪流,颠簸的道路烟尘滚滚,不足一公里的路程足足跑了半小时。
晚餐,老几位又找了一家经营山西菜的馆子。寿阳酸菜小米饭、陈醋煎碗托、羊肉沾糕、猫耳朵等地方特色菜肴又让老几位吃了个肚歪。
保德的秋夜已尽显凉意,漫步街头已是车少人稀。年逾花甲的老知青们早已不复当年之勇,还是早早歇息,养足精神,迎接明日的征程。但愿出京后的阴雨天,明天能够放晴。
保德县夜景
小知识:偏关“文笔塔”与河曲“文笔塔”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是空心塔,后者是实心塔。
行程:偏关县(山西)-河曲县(山西)-保德县(山西)
里程:116公里
住宿:宏凯宾馆
景点:偏关古城楼、文笔塔、护宁寺、河曲文笔塔、西口古渡、白朴公园

俯瞰偏关县城

民俗还是迷信

护宁寺


黄河与长城并肩而行

黄河、长城、古刹

跨越寺沟的公路大桥
不协调的建筑
西口古渡
一河看三省,一曲迎天下
西口古渡仅存的两处古迹,上图:古戏台,下图:禹王庙(河神庙),两处古迹均是清乾隆年间所建。
河曲美食
左图:偏关文笔塔(空心),右图:河曲文笔塔(实心)
河曲文笔塔
白朴公园
龙口黄河大坝
西口古渡古戏台上崇文、宣武二词让远道而来的北京客倍感亲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