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洲炸弹不拆,国内反转无望

(2010-06-05 08:44:37)
标签:

财经

经济

gdp

赤字

成员国

欧元区

齐俊杰

股票

本周市场再度下挫102点,跌幅达到3.85%,目前市场还没有创出新低因此能够谨慎乐观,6 月可以预见的市场演绎逻辑及路径如何呢?首先,当下市场出现快速反转的概率不大,原因在于虽然热钱四处出击见什么炒什么、但是股市大幅反弹的催化剂在政策层面并不支撑,目前也没有任何的管理部门站出来说股市是合理的,只有人民日报发了7篇文章问责股市下跌;其次,考虑到欧债危机等不确定性,以及政策又不会短期转向,这也反证市场不适应“一步到位式快速探出市场底” ,因为经验表明,快速探出市场底,则往往预示市场底后再过 1-2 个月左右盘整就会V 型大反转,这与政策导向不吻合,政策要稳定,怎么稳定呢?也许投资者被套个20%,市场会更稳定些。 因此,6 月行情的主要逻辑在于农行的发行以及政策的波动,如前对农行发行及政策分析,6月市场以筑底震荡为主,核心区间可能在 2400-2700,但需要关注农行定价对银行块的冲击。

欧洲炸弹不拆,国内反转无望

欧元存在的根基是 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简称《马约》 )和 1997年生效的《稳定与增长公约》 (又称《阿姆斯特丹条约》 ,简称《公约》 ) ,两约为成员国财政政策确立了赤字标准和债务标准,并对过度赤字程序做出了相关规定。规定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 3%、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60%;两个指标虽为成员国妥协的结果,赤字率指标对成员国具有强制约束力,债务率指标只对成员国具有参考意义,但有利于约束过度财政赤字,有利于各成员国在遵守赤字和债务规定的前提下有权自主制定和实施本国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欧元稳定。 但是,金融危机冲击下,欧元区赤字率由 2008年的 2%上升至 2009年底的 6.3%;除了卢森堡、芬兰等国外,多数国家赤字率高于 3%,西班牙、希腊、爱尔兰等国赤字率更是高达两位数,而且较多成员国的公共债务余额占 GDP 比率也超过 60%。欧元区多数国家当下的赤字、债务率均超过了公约的规定。 因此,以国际评级机构不断地调低部分成员国信用评级为导火索,欧元一泻千里,由去年底的 1.51大幅下挫至 1.21,幅度达到 20%以上。

欧猪五国(PIIGS),希腊被穆迪、标普、惠誉、日本 R&I 四大评级机构均下调至垃圾级别。目前欧元区国家信用评级依然为标普 AAA 评级的仅有奥地利、芬兰、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等 6 国,其他各国包括马耳他、塞浦路斯等新加入的成员国,其长债评级均非 AAA 级,欧元区不均衡的财政赤字率及债务率导致了不均衡的信用评级,再加上各国经济复苏进程的非同步性(希腊等国的产能利用率尚未恢复至70%、离正常态的 80%相去甚远),最终使得危机之下,铁索连环的欧元面临了极大的挑战。 欧元区,占全球 GDP 的 20%,占中国出口市场的 20%;欧元大幅度贬值 20%,德国等财政良好的成员国可能更多的收益于欧元的贬值,而希腊等国则将更多的饱受被动的压缩财政赤字,支出紧缩,欧元区内的不均衡状态难以改观。 因此,基于欧元存续、未来欧元区整体赤字比例收缩回归至 3%的假定,赤字紧缩将直接影响约 3500亿美元的财政支出,约占全球 GDP 的 0.6%,若以 2 倍的财政乘数,将对全球 GDP 产生 1%以上的影响。因此,欧债危机的影响,以及潜在的多米罗骨牌效应,将会对 10%左右的高失业率水平欧元区复苏乃至全球复苏产生巨大影响;欧债危机将挥之难去,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阴影短期内也将难以褪去。

金融海啸之后再叠加欧债危机我们现在还看不到尽头,特别是欧洲之间并不能像美国一样有效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欧盟成员之间由于差距过大,所以统一的货币政策不会有效,难以形成对于欧洲经济的调控,我们也看到了欧洲的市场表现。他们已经开始了非常明显的中期调整,而且大有继续的态势。至于7500亿的就是资金只能说是救急不救穷,可能会因为这7500亿滋生出更多的麻烦,很早我就说欧洲的7500亿救市资金只是在用一个更大的矛盾来缓解另一个矛盾而已,如果西班牙、葡萄牙再现希腊的债务危机,这是非常可能的,他们债务和赤字已经明显高出了警戒线,他们的经济容量要高于希腊很多,到那个时候欧洲用什么去救呢?所以欧元完了,现在7500亿只是续命钱,欧元区解体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