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到庙街是刚到香港不久,那时对香港的印象还是一片空白,只觉得庙街这个地方很特别,很热闹。又一次到庙街才知道这条街道正经有些名气有些特色,也弄清了这里红火的时间段,所以我们在旺角一带逛到傍晚才又回到庙街。
庙街是位于九龙油麻地的一片街道,起点由油麻地文明里向南延伸至佐敦道的南京街,有大大小小几百个个摊档。因为这里主要以售卖平价商品为主兼做饮食,又因为这里的市场在掌灯之后才人气最旺,或者说庙街是聚集了普通人群的活跃的开放的灯光闪烁的热闹场所,所以庙街也有香港露天的“平民夜总会”之称。我倒认为,称庙街为“夜总会”不如“夜总汇”更为确切。因为入夜的庙街汇集了太多的物品,太多的人群,太多的新奇,太多的乐趣。

大概下午4、5点钟的时候,在庙街摆摊的店主陆续开始张罗自己的摊位,人们也从四面八方相继汇拢而来,人越聚越多。随着天色慢慢暗下,庙街上百个大小摊位的灯光亮了起来,街道两侧的商家和餐馆的灯光也亮了起来,整个庙街都亮了起来。在世界名牌总汇的时尚之都,庙街以它的另一种面貌吸引着香港人,也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这里售卖的货品林林总总,花样繁多,在灯火通明之中感到有些目不暇接。瞧,服装鞋帽、儿童玩具、佛像神龛、西藏唐卡、毛泽东塑像、紫砂茶具、粤剧唱盘、铜钱麻将、玉器陶瓷、军品服饰、牛仔T恤、手表眼镜、性感内衣、油画图片、廉价电子产品等等,还有些古里古怪的小百货,真可谓包罗万象、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如果认真挑选,或许能淘上几件心仪的小商品,自己保留或送给朋友都不错。
最让我驻足的是一些古董小玩意,从远古的明清时期到文革年代,从带着乡土气息的古玩到琳琅满目的饰品,古板的,活泼的,粗糙的,精细的,传统的,现代的,粗俗的,文雅的,放在一起才显得有趣,才透着草根文化和古典美学的交融感。

这里的货品价格也比较便宜,而且还可以讨价还价。同行的朋友给孩子选了几件花色不同圆领T恤衫,图案挺新颖,价格也不贵。不过,我到这庙街来主要是游玩而不是采购,所以更多了些参观、欣赏和休闲的成分。

在鱼目混珠的商品中还发现有不少名牌服饰和名品名画的“赝品”货,甚至更有一些“带颜色”的物件和“少儿不宜”的成人用品,并明确标示:警告,年龄未满十八岁的人士禁止进入。我们这儿不好意思正眼细瞧,可人家不论男女老少的店主都是一脸的从容,也是,在他们眼里手下,这只是些品种不同的货品罢了,供有所求,赚钱而已。

满街特色小吃店的生意也是红红火火,几家专营海鲜的餐馆更是兴隆,当地百姓和中外游客都喜欢在这些临街餐馆点上几个小炒,喝上几杯啤酒,享受着平民美食,欣赏着人来人往的夜市民风。我们选择了一家海鲜大排档坐了下来,点了一份炒海螺和炒饭、河粉、鱼汤面等当地小食,价格不贵,味道不错,我们就着满街的热闹吃得津津有味。

听说入夜之后,庙街上还会有一些特别的摊档营业,如占卜算卦的、练气功的、卖药的等等,更有一些算命的摊主竟懂得好几种语言,招揽生意也是各有绝招。只是我们没有逗留那么久,没能进一步领略这特别的乡土风情和文化。还听说庙街在不少电影中作为外景出现,而且通常被描写成为一个龙蛇混杂、罪案频生的地方,像《食神》《庙街故事》《庙街皇后》《庙街十二少》《庙街妈兄弟》等影视作品都是以此地为背景的。
据说在清朝时期,这条街中段的榕树头建有一座天后古庙,把整个街道分为两段,庙街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如今天后庙前的场地成为居民休闲的地方,根深叶茂的大榕树下经常聚集着乘凉的老人和玩耍的孩童。而庙街也因逐步兴隆起来的夜市而闻名,成为香港本地居民和中外旅游者喜爱的“旅游购物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