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岛风情(4)——走进“香港威尼斯”
香港最大的离岛大屿山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渔村,其中西南面的大澳镇最为著名,也是大屿岛上人口最多的渔家村落。
我慕名来到“风景这边独好”并享有“香港威尼斯”美誉的大澳,果真独具特色。
虽然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眼前的景象与意大利著名的水城相提并论,虽然这里只是一个古老的水乡小镇根本不能称其为一座城,但我还是很喜欢它,尤其是那被称为水上棚屋的渔家房舍,更让我流连忘返。
据说大澳的棚屋群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岁月的磨砺和时代的变迁旧貌依然。
远远望去,只见纵横的水道和一排排的棚屋相互衬托,构成水乡独特风貌。我在小镇中的铁索渡桥上,望那水中的渔村倒影摇曳多姿,一种特别的“香港威尼斯”景象跃然眼前,尽情地感受着远古的纯朴和现代的富足,真是妙不可言。
水上棚屋,实际上就是建在海滩上的一种铁皮小屋,听说过去都是以木柱作支脚,现在已经改用水泥桩。支脚很高,涨潮时,房子就像浮在海面上,落潮时,可以看到长长支脚顶起的一座座房舍悬空在滩地。正是因为用水泥桩作为支脚,倒是清除石屎(石屎即水泥的代称)的职业也应运而生。
这里的水道不算宽,驾舟到浅水海湾打鱼的船只穿梭往返,在绕镇的小湾道里,不时可见叫卖新鲜鱼虾的壮汉和农妇。也有不少渔船停靠在棚屋下支脚旁,上面的渔民忙活着自己的生计,织补渔网拾掇家什。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更有一些船只用来招揽游客,花费二、三十元港币就可由渔民撑船,引导你沿水道穿梭于棚屋群之间,一路观赏“威尼斯”的全景,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在其中。
沿着棚屋的空隙,从靠近陆地的一端摸索着走到靠近海滩的一段,感到既新鲜又陌生。薄薄的铁皮替代了厚重的墙壁,高高的支脚架替代了深深的地基,房屋也显得破旧和简陋,真搞不懂它怎样抵御海风和暴雨。向下望去,看到水泥支柱上被海水侵蚀的痕迹,也看到海水和海水退下的海滩。
出于好奇,我走进一户棚屋人家。男主人六十开外,看起来很面善,他宽容地把我们让进家门,老伴儿自然也不好拒绝。进得棚屋看到里面还是蛮宽敞的,客厅、卧室、厨房等一应俱全,电视、冰箱等基本家庭用品也置备到位,地板是由木板和铁板铺成,显得有那么点儿不够温暖的感觉,简易的尖屋顶常年为老人一家遮挡着烈日和风雨。房屋临海一面是开放式的“阳台”,房檐上晾挂着各种海产品,经加工后就在那里由鲜活过渡到干瘪。
老人一家长期生活在棚屋,只有儿子一人在外谋事,孙子就在镇上读书,看起来小日子过得挺和谐、挺安逸。交谈中打消了我们对棚屋安全方面的担心,也多了一些对棚屋的感性认识。直到发现老人的儿媳妇已经开始忙着筹备午餐,我们只得知趣地向这水上人家道别。
这里的棚屋居民大多是古代越族的后人,俗称“疍民”(字典查得,音dàn
mín,见“水上居民”),是最早在香港定居的人群,至今仍保存着几百年来的疍家人的生活习俗。近年来买卖鱼干、虾干等干货的小店愈发红火,主要是做些旅游的生意。聚集在一起搓麻,也是这里居民闲时的主要活动科目;鹤发童颜的老人,喜欢扎堆在街口的大榕树下闲话农桑;无忧无虑的小童们则追逐打闹在街头水旁。
大澳渔村历史悠久,除了传统的渔港风俗之外,仍保留有关帝古庙、天后古庙、洪圣古庙和杨侯古庙等古迹,渔民的祭祀活动也很有特色。不远的象山上还有一块界碑,是1902年清政府向英国人租借新界时勘界所立。镇上设立的“少林寺”训练场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常常看到小孩子们在绿色场地上嬉戏玩耍。
由于大澳沿海为咸淡水交界,其资源丰富的生态环境,成为各种生物和植物良好的栖息地,使得这里的自然风景愈加宜人。
离开大澳渔村,那种悠长的传统文化,那种浓郁的民俗气息,那种奇妙的水上景观,久久萦绕在心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