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国荣辱的安息圣殿【英伦游记No.5】

标签:
威斯敏斯特西敏寺伦敦牛顿墓英伦游记谢彤medusa旅游 |
分类: 边走边看 |
走近威斯敏斯特,把她当作一个景点;走进威斯敏斯特,才发现这是一部历史……
首先声明的是,威斯敏斯特教堂内部不允许拍照,因此除了身临其境或者通过一些明信片之外,实在难以找到太多内部的样子,因此这篇游记的照片基本都是教堂外景,两年四次在这里不同角度拍摄。至于里面的内容只能更多用文字阐述,不过有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牛津基督教堂学院里面也有一个结构类似的教堂,到时候可以对比照片欣赏一下。这篇游记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弥补我自己日渐衰退的记忆力;另一个作用就是希望看完这篇游记之后去威斯敏斯特旅游的时候可以看的更透彻。
在写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时候来解释三个词语,church、cathedral和abbey,分清这三个词语就可以明白那些纷繁的教堂都是什么区别。首先church指的是小型教堂,一般用于社区等教会成员聚集的场所,一个区域可能会有很多church;cathedral指的是大教堂,或者说是一个地域的总教堂,不仅仅规模的大小,更重要的是cathedral里会有主教(bishop),其实cathedral的拉丁文cathedra指的就是bishop(主教)的专用座椅,在cathedral里面你可以找到那把主教的座椅,通常会在祭坛附近。在特别的日子就可以看到主教穿着整齐出现在cathedral里面主持仪式,这是church不能比拟的。一个城市只能有一个主教堂,在英国行政区域按照教堂来划分,所以只要一个地区有一个cathedral,那么就可以被划分为一个市。至于abbey,在词义上面是修道院,在英国指的是国教,因此被称我戏称为“英国第一墓地”的威斯敏斯特就是Westminster Abbey。以上这些介绍要感谢牛津基督教堂学院中cathedral的工作人员,正因为有了这位老人的详细介绍,我才知道这三个称呼之间的详细区别。也难怪老人在介绍的时候特别告诉我“一定要拍这把椅子,有这个和主教,所以我们是cathedral而不是church”。
威斯敏斯特是英国中世纪建筑的主要代表,现在看来是一个哥特式建筑的杰作。虽然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在马拉松式的建造年代中不断地推移变化,从诺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艺复兴的式样,不过它的基本特色仍属于哥特式,所以历经700多年的修葺而犹能保持原貌,实在多亏了曾经的伟大建筑师。
威斯敏斯特教堂祭坛背后存放着加冕宝座,这把历经沧桑已经破旧不堪的座椅几百年来一直在见证着英国的皇室更迭,威斯敏斯特是英国国王加冕和王室成员婚礼的举办场所,原本椅子之下有一块名为“斯库恩”的巨石,这是爱德华一世从苏格兰掠夺而来,在苏格兰人心中这块石头是“命运之石”,几百年苏格兰和英格兰的争斗中,苏格兰人都希望把这块石头带回家乡,现如今这块石头已经回到了她的家乡苏格兰,但是在每次英国皇位加冕的时候,都要把命运之石从苏格兰借来。
从某些角度来看威斯敏斯特实在就是一个英国公墓,在这里埋葬了太多的英国历代君主,再加上后来陆续进来的文学家、科学家、皇家空军、无名烈士,安葬着3000多名王公贵族和社会名流,威斯敏斯特的地下实在可谓是群英荟萃。因为对英国历史了解有限,很难真的去感受这里面皇室墓穴的庄严,对于那些爱德华、亨利这些经常传宗接代7-8次的名字实在是难以区分,不过从某些角度来看,威斯敏斯特因为这些墓更是一部英国历史的记录。历史有时候就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在葬满英国历代皇室的威斯敏斯特中,居然有克伦威尔,这个终结了英国皇室统治的革命者的墓碑。虽然这块墓碑底下的克伦威尔已经在王朝复辟之后被挖出来戮尸,但是他的墓碑却一直在教堂的地面上,当讲解机里传出“此时请您向后退几步,然后看看脚下,这里有一块白色的墓碑(地砖),仔细看上面的字……”,这时候你才会发现,刚才在你脚下的地砖上刻着这样几个字:Cromwell(克伦威尔),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终结了英国王朝统治的人。
在整个威斯敏斯特中,最让我觉得感触的是伊丽莎白和玛丽的墓,两位女王被安葬在一起,伊丽莎白的灵柩在上,而玛丽的在下。伊丽莎白一世的墓穴十分华丽,石棺上方有石雕的帐幕,帐幕下有女王的卧像,手中拿着权杖,头上戴着王冠。石棺表面是伊丽莎白的浮雕,浮雕的面容是伊丽莎白去世之后第一时间制作的死亡面具,因此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真实的伊丽莎白像。
这两对姐妹虽然是同父异母,但是一生都处于恩怨纠葛之间,玛丽是伊丽莎白的姐姐,在基本上同时期还有一个苏格兰玛丽女王,这是英格兰玛丽一世的侄女,这个苏格兰玛丽后来被伊丽莎白一世杀死,也另外一种复仇。英格兰玛丽一世是极其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努力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为此曾处决了大约300多个反对者。因此被人称为“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则是一个新教徒,她认为宗教的权利不能凌驾于皇权之上,在玛丽在位的时候曾经试图改变伊丽莎白的宗教信仰,并且一度把伊丽莎白关押在伦敦塔。1558年玛丽一世去世,伊丽莎白成为继承人,即位后的伊丽莎白女皇重新开始推行新教。两姐妹虽是血亲,但是却几乎是争斗了一生,但是在百年之后她们却被安葬在一起,说起来有些讽刺,想起来却有些感动。玛丽墓在伊丽莎白墓之下,但是没有肖像,生前两姐妹宗教观点不同,而且观点存在尖锐分歧,死后却安葬在一起。百年之后抛弃了生前的恩怨纠葛、富贵荣辱,伊丽莎白和玛丽只剩下一种关系:同父异母的血亲姐妹,正如同墓志铭上的拉丁文所写:“在皇位上,在坟墓中,我们两姐妹始终在一起,伊丽莎白和玛丽,希望能够一起重生。”
诗人之角(Poets'Corner)是威斯敏斯特一个广为人知的景点,有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在这里长眠,在诗人之角的墙壁上有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身份的文学家的塑像,在地面上也有他们的墓碑,当你走到诗人之角,在看遍墙壁上的雕塑后一定要更加留心脚下,也许你正踩在某些大作家的墓碑上,比如我就是站在勃朗宁的墓碑上听完整段关于诗人之角的讲解。最早埋葬在诗人之角的是英国诗歌之父乔叟,当然乔叟当初安葬在这里并不是如同之后的文学家一样因为敬仰和纪念,而是因为乔叟曾经做过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监工,因此他也曾经住在这里,乔叟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在这里安排了后事。不过在乔叟死后多年他的文学成就被人发现,也得到了重新的认知,他被安葬在这里反而成了一种令人敬仰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文学巨匠被安葬在这里,也使得诗人之角闻名天下。
在诗人之角可以找到包括莎士比亚的纪念碑,但是莎士比亚仅仅是纪念碑,他的墓地还是安放在原来的地方。在这里埋葬的文学家包括狄更斯、勃朗宁,以及《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卡罗尔等人,其实基本上英国文学史上的巨匠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有些人确实埋在这里,有些人只是在这里作为纪念。从某个角度来说英国人也够浪漫,你在威斯敏斯特里面边走边看的之时,脚下就是文学家的尸骨。
一部《达芬奇的密码》让威斯敏斯特教堂又一次风靡世界,很多人都记得电影中在牛顿墓前的那一场戏,不过当初威斯敏斯特以这本书歪曲了基督教义而拒绝电影《达芬奇密码》拍摄请求。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牛顿墓并不难找,按照旅游线路在临近出口的时候,正对无名烈士墓是高大雄伟的圣坛面对圣坛左侧的就是牛顿墓,在灯光的照射下格外的庄严华丽。站在牛顿墓前,完全可以体会电影《达芬奇密码》的感觉。牛顿墓是一座用大理石打造的石棺,他的雕像依靠在石棺上手臂下放着他的伟大著作《论神性》、《论运动》、《光学》和《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牛顿的脚边站着两位张开翅膀、手拿书卷的天使。而他身后耸立着一座金字塔,塔面上镶着一个圆球,圆球之上塑有一位天文女神,神态好似正驾驭着这个圆球向前运动。在灯光下的牛顿墓反射着金色的光芒,似乎在告诉世界在这里安睡的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伟人。
很多人因为牛顿墓忽略了另一个伟人,用一个很巧妙的方式就可以找到。每天在圣坛都会有祷告活动,所以你很难从正面接近牛顿墓,因为牛顿墓在左侧,因此更多的情况下你需要站在隔离圈之外端详牛顿墓,这时候最好的位置就只牛顿墓左侧的过道位置。站在这里看完牛顿墓,然后低头看看脚下,也许在你脚边,也许在你脚下,有一块白色的地砖。这时请你向前走五步然后右转,在幽暗的墙壁上可以看到一个铜塑的半身像,这个人是达尔文,一个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家。回头看,刚才那块白色的地砖其实就是达尔文的墓碑。就如同我自己看完了牛顿墓,才发现自己一直站在伟人达尔文的墓碑上,也许在这个时刻你才会发现东西方人在观念上的差距。达尔文长眠于此,每天千万人从他的墓碑上走过,也许有人停下脚步去触摸墓碑上的字迹,也许有人根本没有发现这里,几乎人人都知道《进化论》,但是可曾想像,在脚下的就是达尔文。
离开牛顿墓,基本上就已经走到了威斯敏斯特旅游轨迹的尽头,最后就是在出口前的无名烈士墓,这是从法国战场带回来的士兵遗体,他和他的战友们曾经在那里为自己的国家洒尽鲜血。
当走近威斯敏斯特的时候,把她当作一个景点;当走进威斯敏斯特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部历史,在这里有英国曾经的兴衰更替,在这里记录了英国的血泪荣辱,在这里埋葬着英国的沉沦辉煌。威斯敏斯特这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英国皇室史书,这是用智慧凝结的建筑精华,这是那些被历史记住的和被历史遗忘的人留给世界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