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蒂 TS Creator,Everytime I dunk

标签:
t-mac麦蒂火箭篮球鞋adidas谢彤medusa体育 |
分类: 齐心鞋力 |
2001年年底,当年那个穿着背心+大短裤在街头打球的造型,那个只有一个纹身的麦蒂如同空投般的出现在大街小巷。那是麦蒂和T-MAC系列的开始,那个时候《USA TODAY》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NBA marketers look for next Mike》,当时23岁的麦蒂被定义为adidas的下一个乔丹,而当年的麦蒂也是雄心壮志,这个魔术1号在NBA不可阻挡。那双带着防踩踏设计的鲶鱼头T-MAC成了当时6年中adidas在美国销售的最好的篮球鞋。不过,即便那是历史上最畅销的篮球鞋,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还是不太喜欢。
T-MAC2应该是一个高峰,虽然没有后来T-MAC3全明星上那双蓝红配般的耀眼,但是那个T-MAC2所描绘的才是一个最好的麦蒂:轻盈,流线,灵动但是充满杀机。当时adidas给麦蒂和他的T-MAC2一个翅膀概念的广告设计,后来多年后我们在科比的广告中又见到了翅膀的造型,不过印象更深刻的还是麦蒂那个有动感的蓝黑色效果。T-MAC2相比前一代更加流线、柔和、秀气甚至说是有些阴柔的变化却恰恰是备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时候的麦蒂总是会穿短袜,更多的露出他那充满天赋的双腿,再加上偶尔左腿上面的束小腿,都一度成为球迷模仿的造型。船袜+篮球鞋,篮球场上一度满眼这个造型。当然从技术层面上来说T-MAC2并没有太多的更新,不过即便如此adidas还是凭借之前推出的T-MAC和T-MAC2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成功的签名鞋系列。伴随着这两代球鞋,留给球迷的是一个永远在飞无所不能的麦蒂;留给鞋迷的是两双舒适漂亮永远经典的蓝黑色球鞋。在告别了T-MAC3之后,再也没有见到那漂亮的蓝黑配色了。
T-MAC3.5从设计角度来说是一个分界线,如果是之前的T-MAC系列是一个看上去就很像一个锋卫摇摆人穿的鞋,那么从3.5之后麦蒂的球鞋越来越像重武器类型发展。麦蒂来中国的时候带来了一双T-MAC4,现在想来这双鞋留下的印象就像那个配对的广告一样,古代人评曰“惊惧”,网络词语叫做“囧”,时髦词语称为“雷”。搞不清上帝怎么就莫名的感动哭了,搞不清那些小兵玩具怎么就非要和麦蒂较劲,直到几年后在电视看到易建联那个同样惊世骇俗的某口香糖广告的绝杀记忆,才突然拍案大骂“我操!似曾相识!”自从看到了球鞋里面到今天都没明白干什么用的木头,就发现原来球鞋是这么玩的:给设计师一个机会,他就能雷倒全世界。
火箭在想季后赛起码闯入第二轮,然后很多球迷高喊送走软蛋麦蒂,但是去查查数据,历史资料,被小牛翻盘,被爵士翻盘,那究竟是因为谁更软?如果记忆没有短路,智商没有缺陷,应该不难看出当时软作一团是那个内线的高个子。好吧,在这里不要做麦蜜,也不要做姚黑,客观的说麦蒂,还有他的球鞋。麦蒂的伤越来越多,飞行高度越来越低,球鞋也变得越来越重。如果不是上面那个TM1的logo,真的开始怀疑那个货架上面摆着的是个力量型球员的鞋子,对比一下最近这几代奇奇怪怪的T-MAC,跟LBJ那个坦克车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离开火箭吧,这里有姚明,亚历山大在赚够钱之前绝对不会交易11号,还有姚明背后的广大中国火箭迷。无论这些球迷因为什么成为火箭迷,但是起码因为麦蒂的比例很小,也正因为如此还有很多无良媒体和写手,火箭输球,黑锅麦蒂背,送死麦蒂去。当麦蒂送出10次助攻会有人说“火箭不需要顶薪助攻王”,当麦蒂出手多有人会说“合理的打法是把球给姚明”,当麦蒂数据不高的时候会有人说“就是这软蛋耽误了火箭和姚明”。既然如此,麦蒂何必再在这里受气,换个球队,去重新当你的老大,送死他去,背黑锅你来这是唐僧而不是T-MAC。就如同他在兄弟篮球时候在鞋盒上面写的那句“every team needs a hero,every hero needs a team”,换个队伍,也许他还是英雄。
如果,麦蒂坚持留在火箭,那么就去雇几个NB的中国写手吧,他们可以让你数据全面逊色但是重剑无锋劈死邓肯,0盖帽数据也能变身哪吒多次封盖教训龙王,当然最重要还是少了那些为火箭输球背黑锅的毒瘤机会。这些可能只是玩笑话,不过曾经T-MAC的论坛上看到过一个女网友留言,言语平实却流露感天动地的情绪,大概的意思就是“爱麦蒂,无论何时、何地、何样的你”。
从T-MAC街头篮球开始,到现在的兄弟篮球,这之间麦蒂和他的T-MAC在广告中永远在飞。也一定有很多球迷家里收藏的T-MAC系列球鞋被AJ和KB更多。总而言之,真心喜欢麦蒂的人,或者喜欢麦蒂球鞋的人,珍藏好手中的任何关于T-Mac的球鞋,对这些人来说,麦蒂就是《It takes five》广告中所说:Everytime I du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