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开封年画博物馆
图2 木版年画成品
图3清末时期的梨木雕版
小时候不懂事,总觉得打仗是件很好玩儿的事儿。那时流行听<岳飞传>,里面有段八大锤大闹朱仙镇的故事格外精彩,这让我在艳羡将军们盖世武功的同时,也记住了朱仙镇的名字。后来长大了,知道打仗不仅不好玩儿,还很可怕,对将军们的敬仰之情自然淡了许多,但朱仙镇的名字却依稀记得,它已成了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其实让朱仙镇闻名于世的并非血雨腥风的战争,而是流传千年的木版年画。不过虽成名于朱仙镇,但木版年画的始作俑者却是开封。
据说年画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符咒,但采用门神的形式则是唐太宗以后的事了。到了北宋,开封成了帝王之城,对年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用梨木雕版,再经印刷后制成的木版年画风行一时,而开封及其周边地区则成了木版年画的制作中心。南宋初年,金兵劫掠开封,艺人们纷纷逃离到不远处的朱仙镇,也让这里逐渐成为木版年画新的创作中心。
虽说朱仙镇鼎鼎大名,但我要去的却是书店街上的开封年画博物馆。说是书店街,其实和书已没多大关系,服装店和奶茶铺倒是开了不少。拐进紧邻书店街的一条狭窄小巷,博物馆就在小巷入口处的二层楼上。与书店街熙熙攘攘的景象不同,博物馆虽开着门,展厅里却空无一人,连灯都没有开。我和媳妇正不知所措时,一个身材瘦削,系着围裙,手拿扫帚的阿姨走了进来,帮我们打开了灯,笑着向我们挥了挥手,然后径自坐在门口的小桌旁。我和媳妇都以为她是这里的保洁员,后来才知道她就是馆主夫人,也是位木版年画的行家里手。
这是一家规模很小的私人博物馆,整个展厅加起来也不过二百平见方,展品还算丰富,除了一些年画的成品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几块清末的木质雕板,那才是木版年画的灵魂所在。我很想知道是否还有更古老的雕板留存下来,于是来到门口向馆主夫人请教。她告诉我开封遗存的雕板大约有六千多块,在文革中被集中销毁,地点就在书店街的中央,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至此,开封城的传统雕板几尽灭绝,博物馆里的早期雕板则是她们夫妻二人费尽心思从民间搜集而来。最近几年,他丈夫,也就是博物馆的馆主,正因为木版年画的起源问题,忙着和朱仙镇的老板与大小官员们打笔墨官司,既为给开封的年画人正名,也为了抵制朱仙镇众多年画作坊的粗制滥造。
和馆主夫人道别后,我和媳妇下了楼,重又回到了书店街上。看着眼前如织的人流和无数青春洋溢的脸庞我不禁在想,这些快乐的年轻人是否知道,50年前就在这条街上,曾经有一群和他们一样朝气蓬勃的青年,将这座城市最为珍贵的记忆付之一炬。如今,有两位老人,为了唤醒沉睡的历史而正在离他们咫尺之遥的地方孤独的战斗。正是他们的坚韧与执着,才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充满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