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国白菜汤

(2019-09-20 22:45:15)
标签:

杂谈

跨国白菜汤

一次去法国,领教了法国餐饮,鲜嫩的牛肉卷,丰富的奶制品,尤其是品种繁多的奶酪,让同行的人眉开眼笑,可我吃了两天就开始反胃,真享受不了。熬到第五天,我们来到法国边界毗邻卢森堡的一个小镇,小镇的酒店里到处飘逸着奶酪黄油的味道,几天来我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甭说吃,闻见味就开始反胃,我们决定找一家中国餐馆,然而在这样偏僻小镇里,根本没有中餐馆。我们的司机说,一定要吃中国餐,卢森堡那边有一家
   
两个小时的车程,傍晚的卢森堡,寂静的街道,一个上海人开的中餐馆。主人递上菜单,没有语言隔阂,心情放松了许多,我问:有清淡的吗? 有白菜熬白菜汤!我几乎有点兴奋了。
说是熬白菜汤,其实就是一盆清水煮白菜。但却备感清香、可口、亲切。在欧洲,在卢森堡大公国,一顿让我至今难忘的——跨国大白菜汤。

那些年北京人一直把大白菜做当家菜,从入冬到开春,基本上四五个月,餐桌上吃的基本上都是大白菜。因此也创造出了很多吃法:清炒白菜、醋溜白菜、拌白菜心、熬白菜汤,还有北京特有的芥末墩,也是用嫩白菜心做的。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剁白菜馅,包年夜饺子,那简直是一场恢弘壮丽的工程,剁菜、挤汁、拌馅,然后合面、分几、赶皮,每到这时全家老少齐上阵,说着、笑着、拉着家常,长辈指导着晚辈,晚辈努力哄着长辈高兴。一个年夜饭的过程,是一家老小亲情相融的过程。
   
北京人有很多关于大白菜的记忆。七十年代物资紧缺,买冬储大白菜是北京人入冬前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上班职工可以因买大白菜请假。凌晨就要赶到集中卖菜点排队,因为去晚了菜少人多,白排两三个小时队。北京的冬天很冷,那阵最流行的军大衣,也挡不住刺骨的寒风。
   
一般家庭每次至少要买几百斤大白菜,然后一棵一棵的摆在屋檐下风干表皮的菜帮子,过几天再清除一些干叶,然后一棵一棵码放好,有更仔细的家庭,甚至把每棵白菜用报纸包好,苫上草席或棉被,以免受冻。还要不时的翻一翻,别捂坏了埋在下边的菜,漫漫一个冬季就这样伴着大白菜生活。
   
到八十年代末,市场逐渐繁荣,冬天的餐桌上已经不单纯是大白菜了,市场上也能买到黄瓜、青椒、西红柿,尽管对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来说还有点贵,但调剂了餐桌,改变了北京人的口味,。可围绕大白菜的话题却越来越沉重,先是上市大白菜数量减少了,不能保证市场供应,市民抱怨,市长着急,紧急调运定量供应,总算挨过了寒冬。可第二年大白菜又买不出去了,其实不是多了,而是北京人冬储大白菜的习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悄悄的改变,更主要的是,随行上涨的价格成了影响消费的焦点,而调剂价格的杠杆却不是市场。计划播种的产量,不能计划百姓的销量,这下商家急了,同样市长也跟着着急,号召所有机关单位工作人员,把买大白菜上升到爱国的高度来认识,动员人人都要买爱国菜。当时有一部很有影响的电视片《大白菜的诉说》道出了政府的苦衷,据说每年政府为平易大白菜价格,以满足市民的心理承受价格,要投入相当建设一座立交桥的资金,当时有一句话叫花钱买稳定,不知道一座立交桥要用多少资金,但真要感激政府,为所有百姓当着家。
可这些年吃白菜越来越少了,市场上五颜六色的蔬菜快把大白菜淹没了,然而,对于大白菜的情节,似乎很难淹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