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宋家庄学了一个词,一座宏伟的门楼的古匾上嵌刻着“树德务滋”。回来后探寻出处:"树德务滋,除恶务尽"。出自《尚书.泰誓下》,意思是向百姓施行德惠,务须力求普遍,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想必这是宋家的立家之本吧。
历代中国人成功的标志无外乎求学中举,升官得禄,经商发财。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虽最终走向了八股,但创造了科学平等的选人机制,也造就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精神追求。而“积德行善”更是一个民族自我教诲的行为准则。
宋家庄村位于孝义市城区西北5里,属崇文街道,原名叫任家庄,村内曾有声名显赫的任、宋、万、何四大家族。任家是当地的富商大贾,业务之广,逐利四海。据老人们回忆:任姓家族生意最远竟做到乌兰巴托。西门外路北的东岳庙即为任家出资所建,后于明万历、清康熙、嘉庆、道光年间万、任、宋等几户人家对东岳庙进行重修、补修。从碑文记录的集资数额可见任家拥有雄厚的资财。
清末民初,宋姓家族从汾阳举家迁徙到宋家庄定居。于乾隆二十八年,宋国瑽任兵部员外郎;宋国珖任翰林院待诏;夹道旗杆院院主宋其源,曾任两广巡抚。宋家声望高显,“任家寨”故此改名为“宋家庄”至今。
村庄建筑也别具一格,东西向因街两侧栽有十棵古槐树而得名,古称“十槐街”。沿街一座座高墙拱门,保留了窑洞风格,而门内又是门楼高挑的深宅大院。南北共有八巷十九门,三十六座牌坊院,八十多座民居院,风格迥异,古乡古色,十分壮观。曾有“金宋家庄”之美称。
中国传统宅居讲究势和形,“千尺为势,百尺为形”(郭璞《葬经》)“远为势、近为形”,形势是环境之形象、尺度及其宏观特征为根本的观点。宋家庄古民居以翰林院、旗杆院、任家院、张家院等建筑为核心,古寺庙以东岳庙、关帝庙、三官楼等建筑为代表,构成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群,其规模在三晋大地之内实属罕见。
村庄四周的堡墙是防御外敌的主要屏障。东西门楼都是二层建筑,威严壮观,气势宏大,曾具有极为重要的防御功能。据说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大炮都没打开城门,至今门楼上依然可见当时留下的炮眼。
前面说到的门匾“树德务滋”,就是任家大院前门楼,穿过堂院,当地人说这原来是个大厅,早年焚毁了,不然的话不会象现在这样,门对着门。有一座门楼的匾额上,刻着“敦厚家风”。
自古圣贤皆重家门之德行。朱熹在《朱子治家格言》中讲:戒言戒行,家门和顺。曾子在《曾文正公家书》中也说: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而当今逐渐弱化的家族感被西方推崇的个性自由所取代,其实也是民族文化的缺憾。
天色已晚,耀眼的车灯穿过厚重的城门。一个高台阶上老两口和台阶下的母子两说着什么,浓重的口音只能隐约中听明白一点,是女儿和外孙向姥姥、姥爷道别,姥姥叮嘱的话已经反复说了好几遍了,女儿开动了电动车,姥姥还在说,女儿边走边答应着,一声比一声高。台阶上,老两口目送着母子俩驶向城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