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彼特的利息观

(2015-06-23 18:07:49)
标签:

杂谈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斯密的《国富论》一样,都是探究经济现象的著作,众所周知,《国富论》探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而《经济发展理论》,如其副标题所表明的,探究“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该书的每一章探究其中一个现象,其中第五章是专门讨论了资本的利息问题的,概而言之,包括利息的存在、利息的来源、利息数值大小的决定和利息的作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熊彼特把利息视为资本(购买力)的价格。企业家,作为生产的组织者,需要从资本家那里获得资本,才能购买生产要素,展开生产。利息存在的原因,就是因为企业家对资本家的资本有“需求”,利息在性质上是资本的价格可见,利息是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交换”的结果,这种交换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企业家对当前购买力的估价高于未来购买力的估价,而资本家愿意将一定金额从其通常的用途中抽出来,转移给企业家。

  熊彼特强调“利息”的存在不属于“归属”问题,不能把利息的存在归属于机器带来的效率的提高或节欲(节制消费的欲望),他认为机器不能带来利息,因为机器的价值在机器的价格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同样地,土地、劳动力等也不能带来利息,它们的价格已经体现了归属它们的产品的价格中。利息是企业家对资本家的支付,不是对机器、土地和劳动力的支付,要特别指出的是,熊彼特认为当企业家用从资本家那里获得的资本购买了机器、土地和劳动力之后,机器、土地和劳动力就已经不是资本了。

  利息是“发展”才有的现象,在循环流转状态中,没有利息,因为不可能“收回更大的数目”,不可能有利息。有发展,现在的钱才可能在未来获得更多的钱,企业家才愿意从未来中拿出一部分支付给现在的资本家。

  利息意味着低估未来,为什么低估?熊彼特不像主流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那样用“时间偏好”来解释,而是用“净收益”解释:因为企业家从资本家那里获得的购买力能够带来净收益,所以,“现在”的资本家要从企业家未来的利润中获得一块净收益(企业家要对资本家支付利息),因此,相比较“现在”,“未来”少了一块,这少掉的一块就是“利息”。

  熊彼特把利息视为“剩余”,认为利息毫无疑问地来自于企业家利润,利润中的一部分会“不自觉”地成为利息,而利润是企业家实施新组合的结果。利息是从企业家那里拿来交给资本家的,利息可以被视为对利润的课税。利息来自于利润,但具体企业的利润是暂时的,而利息是永久的,为什么呢?因为利息不是直接从某个具体的企业家那里获得的,而是从借贷市场,如银行间借贷市场中获得的,借贷市场将具体企业的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一般性的利息。只要一直存在借贷的供求,那么利息就一直存在。

  在熊彼特看来,利息数值的大小是由竞争机制,也就是购买力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利息不仅源于利润,其水平高低也取决于利润,他应用“边际”思想,指出利息等于最后一企业家的利润,也等于最后一个边际资本家对其货币的估价,而且在数值上和相同资本可以获得的租金等同。

  利息不是货币的价格,而是购买力的价格。因此,利息率的高低反映的是购买力的需求和供给,而不是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利息率的高低并不依赖于货币量,人们通常会认为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会下降,然而,这时利率也是有可能上升的,假如人们对购买力的需求非常旺盛的话,比如在通货膨胀,流动比较充裕时,人们往往会看到这种情况发生。对购买力的需求不像对商品的需求那样受商品供给的限制,前者只受企业家还本付息能力的限制,如企业家普遍认为还本付息能力比较高,那么利息就会比较高。

  例如,荒岛上的鲁滨孙需要野果(资本品)来维持他在生产木棒(资本品)时的需求,这时他需要获得购买力来购买野果。他不会考虑是否有足够的野果,而只会考虑他是否有能力偿还利息。利息反映的不是对野果的需求,而是对购买力的需求。如他认为偿还能力强,那么他会大量获取购买力,当然,这样也会最终提高野果价格。

  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没有参与新组合的普通存款者也能获得利息?熊彼特认为这是因为“利息的扩散”,利息会进入到与新组合没有关系的人的经营事务中,使所有的购买力都能获得利息。

  利息不仅是经济的“晴雨表”,利息本身也有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过利息的调节,一些不能偿还利息的企业家会被淘汰。利息的另一个作用是吸引购买力进入市场,有了利息,人们才会储蓄,不会把购买力白白地消费掉。利息也是所有永久性收入的比较对象,利息水平决定所有永久性收入的大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