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前童,宁海,浙江,琅琊王氏传续谱序-王劳旺,国有史,郡县有志,家有谱(先祖缙公原居浙江新昌

2022-11-17 14:08:29
标签: 琅琊王氏 历史

竹林王氏宗谱志序

王劳旺

宗谱,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这种文化根植于乡土,贯通于民间,系情于百姓,是我们伟大祖国多民族衍化、融合的历史见证,也是民间孝道美德的重要载体。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衡量,它与国史、方志并列,是华夏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千百年来,这种文化虽然经受了历史风雨的侵蚀,时代潮流的涤荡,却总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枯而复萌,死而复生,在中华大地上,绘就了广袤无际的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壮丽图鉴!世界上没有一个其他国家、没有一个其他民族拥有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当然也没有一张这样厐大而系统的人文图鉴。所以,中国的谱牒,是地球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是世界文化园中的一丛奇葩。

王氏家族,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三个最大宗族之一。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王氏家族人口总数已达 8890 万人,在全国各族人口数量排名中位列第二。由于体系纷繁,支脉广远,已形成了太原、琅琊、开闽、三槐以及散居世界各地的多支门派。虽然,由于人口众多,各门派在世系表述上或有差异,但王氏始祖出自姬姓,共尊周灵王太子晋为第一始祖,在这一点上各派公认。王氏为国中望族,历代至今,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上至帝王将相,中至达官贵人、圣贤君子、高僧大德,下至能工巧匠,其人、其事、其德,选载史志谱乘者难以数计。故历代王氏后裔,莫不以之为荣。

竹林王氏始祖缙公,脉出琅琊,原居浙江新昌澄潭,官至大理寺评事。唐末五代,因石敬塘叛乱,遂举家归隐,自新昌澄潭乌来村迁宁海塔山(今前童塔山)。为思念故地,

原白溪水主流在后溪,将村后溪流命名为剡溪,岭根一带名剡岙。

为纪念先祖导公,又在妙山水口金龟山旁修建大王殿(即今南宫庙),构建宏济桥。这些古迹所保存的大唐风韵,至今犹存,成为浙东少有的名胜景点。直至缙公属下第五世孙维缨公,才易地迁至竹林。据《宁海县地名志》载,时在宋嘉祐(1056——1063)年间。因此处多竹,绿荫环村,故名竹林。自此繁衍生息,支脉四布,今已延至三十八世,分迁县内板昌、东岙、岩坑等村,以及黄岩、绍兴、新昌、慈溪、奉化等市县和省外山东、北京等地,人口多达数万。王氏文脉,枝叶繁茂,英才辈出,源远流长!

竹林谱牒,始创于八世贤裔定公。公为进士出身,官至太学博士、秘阁修撰。有感于先祖开宗立派,创业维艰,众裔孙承前启后,业绩丰伟,遂穷源寻委,分宗理派,列序昭穆,分明长幼,宗法立则,主修首部《竹林王氏宗谱》。此后裔孙世代续修,未尝间断。上世纪六十年代,此谱曾被误当旧物而险遭火焚,有赖当时竹林公社党委书记葛阿才慧眼识珠,从中剔出,送至县文化馆保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族贤裔恕灿公又将17卷原谱复印回归,再次续修。两位德公,对于《竹林王氏宗谱》的建树和呵护功高如山,竹林王氏族众永远感恩。

此次,编纂王氏谱志,规模浩大,范围宽广,任务更加繁重。资料采集,须远涉山东滕州、黄岩苏楼、玉环清港等地;源流辨析,须追踪民国以前数百年之迁徙流动、旺衰兴亡、甚至移民出国等情况,其艰难复杂,可想而知。但编委会成员含辛茹苦,尽心尽力,聚精会神,毫无怨言,而且大部分人是义务出工,无私奉献,其高尚精神深为族人感动。三年辛劳,今成正果,《竹林王氏谱志》终于大功告成。今借序言之便,谨向全体编修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古人说过,文以载道。无论是编史、修志还是撰写宗谱,其最终目的无非是保存史料,借鉴经验,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良好的道德风范,达到教化育人的作用。所以,在谱志成之后,愿我王氏贤裔要尊谱识谱、学谱用谱,弘扬先祖以及当代名公的优良品德,继承和开创无愧于时代的丰功伟业,再接再厉,永不停步,以报效我们显赫的先辈和伟大的祖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做出我们应有的奉献。                                          

                                            2021年5月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