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图行天下
图行天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926
  • 关注人气:2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urban study:public participate 求学问路,漫漫修远。从学科导向到城市需求导向

(2014-12-07 10:58:59)
标签:

北京学

教育

学科建设

创新平台

侯仁之先生

分类: 个人经历

学以致用,#服务北京#,集思广益,发展团队

十二月六日,纪念侯仁之师诞辰一百有三(1911年12月6日) 及最近连续多次参加学术活动,科技委活动和教育研讨,对 #北京学# 研究发展的几点想法:

一、回顾科学发展历程,树立明确的标杆引导。

以梁思成先生1948年提出“北平解放文物保护方案”、北京旧城改造方案,侯仁之师提出“市镇地理基础”及“北平历史地理”博士论文,以及徐平芳等先生对北京城市史、地方史的研究为例,都塑造了“北京”这个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以这些学术大师的研究成就和方法、路线,有可能规划出作为城市研究(urban study)学科的面向对象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北京学”,的主干思路,目前还是以城市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城市史及地方史学、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社会学为基石的生长性发展。继往开来,对于对外宣传和教育培养研究生,都会产生积极效果。

翻阅侯先生的文章,看到当年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教育尚在本科的侯先生,着重古迹古物的现场考察与文献的比对方法。当时在清华大学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平西建筑考察、山西古代建筑考察,以及1952年梁思成邀请侯先生在清华开设“市镇地理基础”课程,“促使我走上一条新的业务探索的道路”。对学术前辈的心路历程进行总结,不仅是对我们学科建设输入营养,也是为联大教育学生、开启心智和学科兴趣的必由之路。

二、以问题导向为主,以学科导向为辅,通过平台综合汇聚多学科力量。

目前在教育界和科研界,以学科分野畛域依然是不争的事实,科研任务和财政经费也是按学科建设渠道执行。这样把跨界的历史地理学及面向对象应用的北京学研究不容易得到对应的经费支持。但换个角度思考,就是以需求导向取代学科导向,“以任务带学科”,有可能立题鲜明并得到支持。比如竺可桢先生支持侯仁之先生执行的沙漠综合考察,以及黄河水沙运行环境研究,南海及南沙综合研究,都是很自然的以目标导向凝聚团队实行攻关。当然,这样的任务项目存在着生存周期及项目组与建制单位行政管理的矛盾有待平衡解决。

就北京学而言,问题和需求导向的思想从哪里来。目前教育界的很多选题还是来自学者的推理演绎,与社会需求存在距离,造成学术研究成果与社会期望值相差很远、个人建议,对近年来北京市人大提出的城市发展显著难题,市政府列出若干重大任务为锚点,汇编出来,作为北京学研究基地的指南性选题思路,先安排可以通过研究提出解决思路的课题,对于难度大团队薄弱及经费有限的任务,先储备在项目库,征求社会力量在北京学基地平台上协力探讨。并以这些选题作为研究生锻炼思维的实践选题,开启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考分辨能力。比如我看到清华建筑学院大学生选择老龄化社会中养老场所的调研分析,人民大学的学生选择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调研分析,其实践一方面可以从北京学基地获得资料支持和专家指导,其调研收获也可用来充实基地的文献资源。

三、顺应发展惯性,吸引友邻学科,兼容并蓄求发展。

目前(似乎)以城市地理学和地方史学力量为主,联系着城市文化,文物、民俗、建筑、国土与环境等学科的资源,借助多学科的综合力量,提升凝聚力。国家提出的“创新”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北京联合大学的力量,在原始创新方面会有难度,适合于集成创新,打造学科交流协作的平台,向市县区街道传播“北京学”的研究成果,并收集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的意见建议,有利于研究基地的发展。身体力行,积渐所至。

四、学科分级还得遵照教育部体系

在#北京学#的一级科目下,讨论过学科对象、方法、源流、文献背景之后,二级层次和分论可以是历史、地理、人口、经济、民族、宗教、文化(在第十章一下子落到戏剧文化了)。结合着北京建设世界之都,以及举办奥运会,APEC,北京国际马拉松等项活动,也由于体育产业加文化产业的发展,老龄化及对应的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体育”主题也应该尽早的纳入学科关注领域和研讨主题。也会为学科研讨和团队自身健康考虑,增加阳光、积极、协作、分享的气氛,实践public participate的互联网社会新思维。

以上,在12月6日阅读《晚晴集》和《侯仁之燕园问学集》等文献后的想法。能感恩于侯师及师母的人格魅力与丰厚的学问资源,幸甚。

求学问路,漫漫修远,逐步做起,必有进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