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遥感考古,自然与文化遗产信息的数字化获取和可视化表达

标签:
遥感考古田野考古莫高窟数字建模无人机低空遥感清华大学文化 |
分类: 个人经历 |
近日参加在友谊宾馆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遥感考古会议#,ICRSA4,参加以“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观测新时代”为主题的学术研讨和展览,看到从以往以卫星影像、航空摄影来支持居延、琉璃河、长城等田野考古小领域的阶段,真实地进入到对地观测、lidar高精度采集与精细建模、GIS、导航定位、虚拟现实、图形图像处理等技术全面支持国家文化事业发展大概念的新阶段,呈现出“文化科技含量”的样子,对考古事业、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探测、管理、可视化再现等方面都促生了很多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展示了新效果,从遥感、考古两个学科建设、文化文物事业管理、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多方面,都有很多亮点。
就个人的视野而言,关注到以固定翼无人机和无人直升机作为低空摄影的平台已成熟地推广应用,分别在田野考古及城镇文物建筑信息采集方面发挥作用;再一个就是在垂直俯视的角度之外,对莫高窟、大足石刻等大遗址文物立面的信息采集,采用符合日常视觉角度的正面采集,集成LIDAR与光学影像的点云处理建模,效果栩栩如生。还有无人测量船的使用,对水下5-80米的遗址进行声纳地形测图建模。听到的是怀柔黄花城的淹没长城试验,以后可望对洪泽湖下泗州城,或者三峡库区的水下遗址进行探测。在静态文物细节建模方面,也有很多图像融合、对比、缺损补偿等方面的案例。在宏观上,有清华大学教授介绍“中华文明起源工程中的RS-GIS应用”内容,天津大学教授介绍航空摄影全景建模技术在清东陵园区的应用效果,由此似乎看出对大遗址大园区进行低空倾斜摄影建模的可能性与适用性。在看到张家界、三清山、云冈石窟等大景区大遗址的图像时,突然意识到从测绘DOM角度处理成垂直影像,实在算是暴殄天物。而在DSM或DEM(数字地面模型)、高分辨率航摄影像的精度方面,距离精细展示自然景色与建筑模型,还有显著的不足。
在国际会议上,听到看到欧美及发展中国家在文化遗址保护及遥感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应用先进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不必再强调,各种采集、数据处理建模和可视化的技术、低空和地面采集装备也大致成型,从院所技术走向应用。具体的推动都需要有制度上、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或文物考察项目方面的运作,以及联合国背景的联合研究中心或国家文物局技术基地这样的团队,科学院、教育部、文物局、住建部等部门的支持。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广开思路,集合资源,以地理信息技术支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