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伟大的黑格尔也有被当做死狗的时候么,理性与非理性

(2012-05-02 22:33:19)
标签:

哲学

黑格尔

古典

德国

存在主义

实用主义

人本主义

地理学

城市史

文化

分类: 读书与评论

放假几天偶然翻翻“现代西方哲学述评”,看到唯物主义及辩证法在19世纪中期西方哲学的鄙弃和诅咒,黑格尔被当做一条死狗,(绝对客观理性的唯心主义)被几乎所有哲学家抨击、摒弃和蔑视。(西方)哲学从以往经验派和理性派所强调的对外部自然界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内在心理体验和超乎理性的神秘主义直觉的研究,出现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思想(为主流),还是一百多年来的主流思潮。这是我们总是以社会经济关系或者生产力生产关系为出发点的哲学观的盲区,或者被贴上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的标签而封闭起来。可我们在面临职业上,社会上的复杂问题时,总得向某种思想找个解释或解脱,找基督教,找佛教,找孔孟儒释道,或者找谁呢。
从理工科出身的人也许更多地认同实证主义或者科学主义,认同科学认识论方法论,相信自然科学的客观真理性。对于社会科学呢,从经验科学的角度,从收集整理资料,从案例上升到理论的思路也还算合理。但是进入到人文境界,从自然现象走向本体论,从用公理、公式、物理模型描述的客观世界形式进入到真实的社会和人的内心境界时,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解释(似乎)遇到挑战了,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因果论和发展进化论面对着或然的复杂情况,以及自由意志的存在,社会形态的进退,让我们自己说服不了自己。

自19世纪以来的社会,是高新技术与宗教迷信共存,慈善平等正义与道德蜕化礼乐崩坏共存,个性自由的口号与沉重的物质和精神压抑共存。哲学是做啥的,就是要解释认识与真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要是给不出可信服的解说,似乎只好交给宗教(比如基督)或者传统文化去,干脆就是宗教哲学了。想到飞跃发展的信息技术非但没见保障人的个性发展或提升文化水准,反而让人成为技术的要素或工具。那么个人的身心的自由,又存在怎样的必然性呢。述评中说:一旦走向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追求,又不能解释(或者否认)社会和人文的规律性,把个人的生命就当做偶然的或然的存在,必然走向无解的悲观无望。要么求助上帝(天主教),要么认为基督降临人间(基督教)。

叔本华提出唯意志论,从科学角度能认识的只是现象世界,超出感性和理性的,是与主体实在相连的直觉,人生只不过是意志的幻影,脱离痛苦就是脱离现实压制欲望,走向虚无。(孤独的漫步者)真够灰心丧气的。伟大的尼采站出来把单纯的生存意志代之以权力意志,不断的创造、表现和扩张自己(民族,国家)。简单说,生命神秘化,生命是创造,活动和能动,不可能用经验和理性把握生命,只能靠本能和直觉,也就是内心体验,我思故我在。比如悟性,天赋。伟大的英雄,天才,强势精英人物,都会偏爱这样的生命哲学。源自美国的实用主义把确定信念(生活和行为目标)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实践)作为手段,把取得实际效果(绩效)为成败的唯一标准。简单理解,说你行你就行,对象的实在性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念,二是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从效果去推论概念的本意,以功名利禄论英雄。真理归结为有用,手段、过程和原则都是次要的。要认同这一点实在需要勇气,见利忘义,不择手段,也许是对实用主义哲学的庸俗解释。

存在主义也是面对现实的结果,在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道德败坏的现象面前,人们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异己的、冷漠的、身不由已难以投入或认同的,个人受到各种异己的力量的支配,技术和文明进步并未带来个人的幸福,个人依然是孤立无助,缺失个性和尊严的,被“异化”的人。只有个人的纯粹意识活动才是人最本质的力量存在(be yourself),从个性的存在出发,听从内心的召唤,才能排除不真实的虚幻。个人在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创造自我并实现自我。听着很有个人英雄的样子,实际非常悲观消极颓废。因为只有在孤独,烦恼,绝望,甚至面临死亡的时候,人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呼唤。“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以各种哲学思潮涌动起来,干脆投身全能无所不在的上帝也是一个选择。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宗教各有分工,人本主义又服从宗教信仰,也按着上帝的意志鼓励个人自由和创新的生活。
在认识论方面,实践、理性和科学是否能达到真正的客观实在呢。人本主义哲学提出神秘的直觉、超理性或者非理性的心理体验才能到达认知的彼岸。好像也许是吧,我的实践还不够,我的悟性还不够,我的天赋也不够,唉,好像必然走向悲观了。乔布斯的出现是天赋才智,按此典范再造一个“几乎不可能”么。

关于个性自由和超物质超理性的心理本能的存在,最好是不受外界自然和社会的约束,让个人主体自由的创造和选择自己的道路,不遵循任何客观条件和规律性,教育和社会约束必然导致人性“异化”。可是客观社会又怎么容许自由个性呢,怎么能不批评教育管教偏离社会主流的行为呢,特别是长幼有序、官位权威掌控的社会,对你多数是“诲人不倦”,指点关爱有加,批评不断,让人倍感孤独无助、空虚厌倦,痛苦成了现实人生无可摆脱的客观真实,人生整体是个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有点喜剧的味道。走不出忘我还是自我的困境,要不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使命中去,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选择献身也是一种自由。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的道理很动人,实践起来却又无法摆脱被异化的命运,为生活所迫,丧失人的尊严和价值。

子不教,父之过。在社会中的人,价值和存在取决于所从属的社会结构,做一个摆脱物质生活的约束,做一个有个性,有人格魅力的生动人物,干脆皈依上帝倒是个简单的选择。超人,精英的出现是权力意志的体现,做不成精英也就算了,别违背了自己的身心和能力。

近日看到有关天津的一些人物和事情,从书架上找到同行刘海岩馈赠的著作《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科学院出版社,2003),丰富的内容,真实的学术感受,作者在结语中说:翻检史料之时,常常感到所看到的历史记录,与我们总挂在嘴边的理论或结论相差甚远,甚至大相径庭。也就是从成见或思维定式去对待真实的历史,成见也许是诱人的陷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