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历的回顾,2010
(2011-01-30 18:37:09)
标签:
企业管理事业单位科技比较财经 |
分类: 管理与项目 |
年底年初,先后经过部门总结、公司总结、院总结及传达学习国家局工作会议内容,领会到行业和系统各层次对2010年的总结、对2011年及今后“十二五”发展的谋划。也许以往所处位置不同,很少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实质地关注单位的总结。这次全面参加总结并与部门和员工有所交流之后,才意识到企业运作与事业单位运行的很多不同,意识到个人、集体、团队发展的方向、道路的选择,还有企业计划管理的方式方法。
就我所经历的科研事业单位与技术企业来对比,事业单位的优势在于制度相对完善,经费相对保障,业务队伍比较齐整,弱势在于受竞争而不稳定的科技项目制约束着经费来源和研发周期,科研自主性偏弱,从科技成果转化到现实技术产品缺失了有力的链条。受人员编制和用工观念的约束,某些项目的科研水平可以很高,但做大做强的理想难以实现。企业的优势在于自主研发,面向市场,成果及时投入市场应用,运行效率高,企业生活和文化活动生动多样,员工群体年青,积极向上。弱势在于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效能有限,特别是激励与绩效机制不够,核心员工都会产生迷茫感。技术力量不足,技术研发体系存在多处不足,很有价值的研发选题有待得力的技术人员来实现。从小里说是单位自身的问题,往大里说还是国家经济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企业发展和企业人员的保障不力,加上北京这般大城市的定居户口、租房买房、交通和社会攀比成本等等,出现“逃离北上广”的趋势,企业难以找到适用的人才,对外的技术研发合作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当然,企业发展就是要解决这些面临的困难,规划、计划、组织起合理的研发和工程任务。如果用SWOT:强项(核心竞争力)、弱项、机遇、威胁几个要素来分析,我觉得除了电力、供水等社会公共服务行业及事务性行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都是不确定不稳定的,所处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远比机关和事业单位所面对的,要复杂和艰难。
一年来,我也有幸投身到一个积极向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企业,与新的上下前后左右的360度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面对问题就去解决,能力不及了就自学、交流和求助,一是为自己定位,也是为企业和研发团队定位,设计今后的“事业使命”,不断在提问并解答:我在作怎样的事业,我的客户有怎样的需求,我能做怎样的创新技术服务。从个人到部门,都需要寻找并明确自己的发展空间,设计措施和办法,寻找并利用有利条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西方企业有个lifo的说法,life orientation,人生取向,发挥个人和企业的长处,构建企业的发展远景,使全员获得共识并为之奋斗,制度出计划和措施来保证执行,将策略落实到执行层面。
偶尔翻翻“卓越管理”的书,常有“不熟不做”的说法,或者是“只做自己熟悉的行业”,还是无数生意人通过实践总结的人生经验。可是在创新和竞争的时代,这个“熟悉”的程度又怎么把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