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白龙江,从陇南到舟曲
标签:
舟曲白龙江地质灾害洪水陇南甘南四川地震次生灾害山区家居 |
分类: 组织 |
近日,甘肃甘南州的舟曲以及陇南市的成县、礼县、徽县,以及白龙江嘉陵江中上游地区暴雨成灾,引发洪涝灾害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和财产设施的重大损失。痛定思痛,回想一年多在白龙江畔的陇南工作的经历,在举国为舟曲死难者哀悼的时候,记录下几点想法。
首先,在四川汶川地震后,国家恢复重建规划中,已经将文县、武都、舟曲等处划在“限制发展,生态保护”区域。长期以来的地质勘查和工程勘查,都充分表明白龙江流域山大沟深,地质构造复杂,地层破碎,地质灾害严重,不适合大规模居住、建设和开发。当地的建设和发展,一是要与山与水争地,二是要高成本投入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处理,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监控、减轻和防治地质灾害。与东部地区相比,陇南、甘南及四川广元等地的路桥水电交通等工程建筑,很大的投入是在处理地基,边坡,防水排水,山区道路的建造维护成本大约相当于平坦地区的4-10倍,甚至更高。向西部广大地区类似,陇南甘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向自然条件挑战,整治防治山地自然灾害前提下的发展,实在是很艰难的发展。应了甘肃精神的那句话,“人一之,我十之”,对古语虽有不同的解释,但艰苦的条件及艰苦奋斗的投入,甚至超过十倍百倍。一场地震,一场洪水泥石流,就把道路建设,工程建设多少年的辛苦积累化为乌有。大面积的城镇和道路设施及生命财产都处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威胁范围,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都不可以东部地区去比较。
二是想起名人的名言,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用在这里虽然很不恰当,但你身处那山大沟深、水灾崩塌泥石流频发的现场,看到嶙峋怪石悬空,厚厚沉积的松散沙石地层时,会深刻地理解自地质时期以来,地处秦岭山脉与青藏高原构造交汇的这片区域,一直就是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地区。著名的九寨沟、文县天池、宕昌官娥沟等处,都是地质时代崩塌堰塞湖的产物。从秦岭到陇南山区到舟曲,难得有汉中、天水那样的河谷平地,城乡村镇都不得不选择临近河滩地、山谷冲沟出口,难得以30年一遇、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修建起稳定牢固的堤防。走过白龙江上游、嘉陵江上游的乡村,自我感觉到水旱灾害难以绝对控制,只能相对减轻、防治或提前预警逃避。只有像兰渝铁路、兰海高速、西汉高速等重大工程,逢山打洞,遇水架桥,沿线两侧沟道全面治理,以很高的工程投入实现运行安全保障。
三是勘查、防治和预警排查力量。在甘肃兰州,从地球科学研究、工程地质勘查深入到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研究,科技水平和处置经验在全国居于前列,省内有专业的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等机构,结合地质普查,重大工程勘察以及汶川地震灾后勘察,对白龙江白水江河谷有着全面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勘察评估报告。之后就是投资进行工程整治,以及监控预防、水土保持的日常性工作。陇南的水土保持和预警机构,属于长江中上游预警体系,重点乡镇设有监测预警站,乡镇村社落实群测群防网络和责任体系,落实专人监控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遇到危险鸣警报或敲锣报警。但是对于地质灾害的有效治理还得依靠大型工程,上工程项目就需要资金,这就说到了认识到位而行动不能到位的难题。
四是对山区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的介绍和报道。白龙江嘉陵江岷江流域自然灾害由来已久。从2008汶川地震,2009文县康县洪水到2010的陇东南、川北洪水,感到在新闻报道上有显著的变化(不只是我身在其中情有所系),也不完全是灾情轻重的显著不同。新闻媒体的主动意识和积极行动,加上网络传播的作用,2010年对玉树、舟曲、成县及四川青川的灾害报道,相比以前,及时、客观、深入到细节,对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地区的报道也能跟上并及时传播出来。引起社会的及时关注和支持。记得在地震后的北川看到名言:知道就是关心,看到就是帮助。媒体就是要发挥这样的作用。
最后就是测绘对于抗击自然灾害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当我站在云雾缭绕、山大沟深的白龙江边在想,面对文县白水江洪水,康县燕子河洪水,成县青泥江洪水,徽县嘉陵江堰塞湖和塌方隧道现场也想。记得与甘肃消防武警总队领导交谈时了解到,汶川地震抗震救险显示了三颜色,绿色的军队,白色的医护和橙红色的消防,有组织有纪律有装备有能力,还有精神风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能作到召之即来,来之能胜。对应急测绘来说,除了多云多雾,航天航空测图能力的客观原因之外,提升应急测图和对地观测能力的着力点在于组织管理,即使不能及时获取突发事件现场信息,也能把原有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利用起来,给出区域背景尽可能详细的信息。
白龙江、嘉陵江水还在奔腾而下,在四川广元绵阳等处泛滥成灾,在2010年第二个国家哀悼日,看到想到一些难题,只觉得自己力量微薄,记下一些念头,不知所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