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 1986-87年高Tc超导陶瓷材料突破真情记实(4)
第二篇 1987年3月争夺90K超导材料突破
第二章
2.2.1 1987年 奇特的元旦贺喜
一、1986年11-12月高温超导体探索
1、验证
1986年12月15日朱经武实验室,获得在加压(3-14 Kbar)下,转变温度为40.2 K的La-Ba_Cu_O超导体,并将此结果送交权威性“物理评论通讯”杂志评审和发表。
继后,AT&T的贝尔实验室获得转变温度为36K的La-Ba-Cu-O超导体,东京大学获得转变温度为37.5K的La-Sr-Cu-O新型超导体。
http://s16/mw690/001wRANGzy7caFvCjcr6f&6901986-87年高Tc超导陶瓷材料突破真情记实(4)" TITLE="我所经历的
2、1986-12-24在休斯顿新闻发布会会取消
1986年12月20日我驻休斯敦总领事馆教育组王文龙领事告诉我,据蒙如玲说,休斯敦大学朱经武教授将于1986年12月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高温超导体的研究中获重大突破,欢迎总领事馆的官员参加。我即电话蒙女士,表示我将参加。
986年12月24日蒙女士电话告知,朱经武教授在华盛顿DC国家科学基金会开会回不来,再加上圣诞节期,原订的新闻发布会推迟。
二、中国在1986-12-27发布获得70K 超导体 震惊世界
1986年12月27日,在“人民日报”头版上条发表了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专家骤然发现一种在70K具有超导电性的多相性钡,镧,铜的氧化合物。La-Ba-Cu-O。
此报我在1987年新年元旦早晨九点才看见。
1986年12月30日朱经武实验室又获得在加压下的52.5K高温超导体。
据1986年12月30日“”头版报道,在华盛顿的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休斯敦大学朱经武教授领导的实验室获得了40.2K高温超导体。并同时宣布,贝尔实验室也获得类似结果。
1987年1月1日元旦。早晨8点我照例在办公室看ABC“Good morning America”电视新闻,9点看报纸,杂志。当我习惯性地翻开1986年12月27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上条看到了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专家骤然发现一种在70K具有超导电性的多相性钡,镧,铜的氧化合物。La-Ba-Cu-O。我又将1986年12月30日发表在“”的有关朱经武教授获得高温超导体的突破的新闻。朱经武获得了40.2K高温超导体,而我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专家获得70K的超导体,远远超过引起全美科技,产业界振奋的朱经武教授获得的40.2K的突破 ( 因为他不仅证实了IBM科学家的发现,还比谬勒和柏诺兹的30K提高了10K ) ,更重要的是,这与有重大工业应用价值的液氮温度77K很接近。这是世界水平的突破 。
三、送给朱经武教授特殊新年贺礼
在中国人的70K突破面前,朱经武教授获得的40.2K的突破就算不了什么。作为科技领事我有责任把这世界水平的突破 告诉朱经武教授本人。
今天元旦,朱经武教授在哪里?我记得朱经武,蒙如玲都跟我谈过他们实验室的人每周七天工作。在这奋斗世界水平的突破中,朱教授和他助手应该在他们实验室。
我拨通了朱经武教授的工作电话,他熟悉我带四川话的声音。我首先祝贺他取得的成就:
“朱教授,祝福你新年快乐。祝贺你取得高温超导体的突破性成果。”
“谢谢,你看到了在DC的新闻发布会。我们准备过了元旦在休大再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将介绍更新的结果。”朱经武很高性地说。因为1986年12月30日朱经武实验室已获得在加压下的52.5K新记率。
“朱教授,请问:你看过12月27日的“人民日报”吗?“我讯问道。
朱没有马上回话,我感到对方有些不解,我为什么在新年元旦早晨要讯问一个美国公民,问他看过中国的“人民日报”没有。迟疑一下后,朱讲:“杜领事,现在太忙,我没有看。再者,我们实验室的“人民日报”要晚一周时间。有什么事吗!“
“朱教授,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1986年12月2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上条发表了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专家发现70K的超导体 。“
我从话筒上对方“啊!”的惊诧声,了解到这件事对朱教授的震惊。他即忙对我说:“杜领事,谢谢你的通报。你能把全文在电话中念给我听吗。”
“好。请听:
http://s14/mw690/001wRANGzy7caFRTPel3d&6901986-87年高Tc超导陶瓷材料突破真情记实(4)" TITLE="我所经历的
大标题是,我发现迄今世界转变温度最高超导体。
副标题是,有利于促进尖端科学技术发展。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张继民,通讯员黄兴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最近在实验时,骤然发现一种在绝对温度七十度时具有超导电性的多相性金属氧化物,这是迄今国际上发现的温度最高的新型超导材料。。。。
对比国外新近发现的超导转变温度为三十七度的新材料,我国科技人员的这一发现,显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有关研究人员介绍,这种多相性金属氧化物由钡,镧,铜,氧等元素组成。
他们推测,这种材料的超导电性机制,可能起源于某些固体的渗流特性。据悉,低温超导材料研究是当今世界上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各国科学家都在竟相研制。因为他们知道,若获得超导转变温度高的材料,将会大大促进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 “
四、我拜访朱经武在他实验室
我把报纸上的报道,一字一句地慢慢念给朱教授听。当我念完后,朱很紧迫地对我说:“杜领事,你能否马上带着报纸到我实验室来一下,我们再仔细谈谈。”
我马上开车从3417 Montrose Bld. 休斯敦总领事馆,20分钟后来到位于城南郊的休大校圆,在物理系四楼的磁学实验室会见了朱经武教授和他助手蒙如玲等人。
1、沉思默想
我第一件事是把12月27日的“人民日报”递交到已急待看到原文的朱经武教授手中。他很仔仔细细地看了这篇使他震惊的新闻报道,然后将报纸又递给蒙如玲看。“是这样吗?。。。七十度K。。”朱教授不停地自语道。这对两天前朱教授刚宣布获得40.2K已震惊中外的科技水平,转眼已被中国科技人员一下提高到接近突破性的77K国际领先水平。他很难接受这个现实。此时此刻,朱教授和他的助手们都陷入沉思默想中。
2、及时联系李林无果
“朱教授,对于物理所的成就,你有何评价?”我用提问来打破现场的沉闷。朱看着我,并没有马上回达。稍想后,朱急促地讯问在他旁边的蒙如玲:“现在几点钟?”。
“十点四十五”蒙看了一下手表后说。
“与国内相差几小时?”朱讯问道。“14小时,现在北京1月2日早上0点45分”有人答道。
“蒙如玲请你马上给李林家中拨电话。”我感觉朱经武现在比较急,带点命令式地对蒙如玲讲。
李林是中科院物理所的中科院院士,金属材料学家,正在从事低温超导材料的研制。她曾任高能所业务处处长,在我们高能所筹建过低温车间,我们有过业务接触。我想,朱教授急于了解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骤然发现中的详细情况。
可能是北京的科学家正在元旦深夜欢庆,可能清晨也还在欢庆他们获得迄今国际上发现的温度最高的新型超导材料LaBaCuO的胜利。休斯敦的科学家花费半小时,物理所的负责人也没能联系上。
2.2.2、朱经武教授对中科院物理所科学家获得70K新型超导体评估
一、极其重视中科院物理所70K超导体发现
1987年元旦早晨十一点半,北京已经是1987年新年的二天,一月二日。
朱经武教授在他的办公室,单独与我谈了他对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骤然发现了七十度K的新型超导材料工作的评估。他说道:
“杜领事,我们衷心祝贺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取得七十度K的新型超导材料的世界水平成就。因为七十七度K是液氮温度,这是世界科学界目前为之奋斗的目标。”
“自从我们论证了IBM谬勒和柏诺兹的结果后,我们与物理所李林,赵忠贤等人都一直有联系,互通信息。”
“对于La-Ba-Cu-O新型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我们在DC宣布的是40.2K ,而我们年底已获得52.5K的最新水平。从11月6日开始,我们对这种新型超导体的实验和各种可能性能测试,进行了快两个月。已获得52.5K的最新水平是在特定的加压状态。对于中科院物理所取得的七十度K的成就,我们需要了解更详细的情况。比如,此结果是否已经经过专家的评审。我们的报告1986年12月15日送交“物理评论通讯”杂志评审。待AT&T的贝尔实验室也获得相近结果后,才在12月30日在DC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
“由于这是很重大发现,不仅是要测得电阻下降曲线,而且,更重要是要看到迈斯尔纳反磁效应。”
二、提出我尽快转告中科院物理所四点意见
“由于现在无法与物理所的研究员联系上,所以,我请你转告中科院物理所:
1)
2)
3)
4)
三、朱教授的担心
在谈了他主要的评估意见后,朱教授在很严肃地说道:
“作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朋友,我要说句心里话。如果这个发现是真的,那中国将必定获得诺贝尔奖;如果这项发现,没有经过专家评审就发表,事后又证明这不可靠,那么,物理所的研究人员的信誉将一落千丈。 ”
我带着朱经武教授的疑惑和评估意见,马上赶回总领事馆。
2.2.3 中科院的反应
一、急电中科院领导
1987年元旦下午三点,我写好反应休斯敦大学物理系朱经武教授对我国发现七十度K超导电体的看法以及朱愿意立即去中国帮助进行评估的特急电,大意如下:
中国科学院并抄送国家科委
事由:朱经武教授对我国发现七十度K超导电体的评论
1987年元旦上午,休斯敦大学物理系朱经武教授在他的办公室,与我驻休斯敦科技领事谈了他对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骤然发现了七十度K的新型超导材料工作的评估意见。他说,他们衷心祝贺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取得七十度K的新型超导材料的世界水平成就。他们自从论证了IBM谬勒和柏诺兹的结果后,对这种新型超导体的实验和各种可能性能测试,现已获得在特定状态下52.5K的最新水平。在对这种新型超导体的实验和性能测试中,他们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李林,赵忠贤等人都一直有联系,互通信息。
对于La-Ba-Cu-O新型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他们日前在华盛顿只宣布是40.2K,并说年底朱经武已经获得50.2K 。朱经武教授表示:需要对我国发现七十度K超导电体,了解更详细的情况。比如,此结果是否已经经过专家的评审;是否测试到迈斯尔纳反磁效应;
实验结果是否稳定,可靠等。朱表示,他本人愿意马上去物理所参加或邦助进行评估工作。在谈了他主要的评估意见后,朱教授又说,作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朋友,他有句心里话:如果这个发现是真的,那中国将必定获得诺贝尔奖;如果这项发现,没有经过专家评审就发表,事后又证明这不可靠,那么,物理所的研究人员的信誉将一落千丈。
特告,请研复。
经过科技组组长丁井凡审定,总领事倪耀礼批准后急电秘发送到中国科学院。
二、中科院反应
从元旦开始,一股高温超导材料研制的旋风席卷大地。由于其可能的巨大实用价值,引起科学,工业界的极大重视。一时,报刊,杂志,电视都争先报道。由于77K液氮温度是工业应用的首要目标,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70K最新成果。
1、明电邀请朱经武来华访问
1987年1月8日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发来明电:邀请朱经武2月底3月初来物理所就高温超导材料进行科技交流。
驻休斯敦总领馆:
86年月我院邀请朱经武先生访问物理所,但未谈及具体时间。经研究拟再正式邀请他于2月底3月初来物理所就高温超导材料进行科技交流。顺感谢你馆对此项研究成果的关心。
明电经徐志勤副总领事批阅后,1987年1月9日我电话朱教授,转达中科院的正式邀请。朱表示要查一下自己的工作日程。
2、朱经武与赵忠贤电话交谈中确认中科院物理所70K成绩不成立
中科院物理所86年12月27日的发现70K新闻引起美国科技界的质疑。朱经武87年1月11日与赵忠贤电话交谈中,赵忠贤证实,只测电阻下降曲线,70K仅仅是是偶然看到过一次,不能重复,并说确认70K成绩不能成立。
朱经武说,“看来他们(中科院物理所)宣布太草草率。”
3、朱教授希望不要给物理所造成压力
朱经武建议,物理所同志,现在深夜也在工作。讲,已有48K 。如果这样,
也是很好的。应该把结果快寄 “Phy. Rev.”杂志。如果要我先看,我也可以。
希望不要给物理所造成压力。他们已经很辛苦地工作。这件事对中国影响不好。48K也不错。对70K可以在文章中讲看到过一次,提一笔就过去了。
4、87-01-11 朱经武教授电话记录
1987年1月11日中午12:45朱经武教授给我来了电话。下面是当时我的电话记录:
朱先生说:“这几天,洛杉矶,都在讯问中国70K成绩的真伪。昨天晚上,我又跟物理所赵忠贤通了电话。赵说,他们仅偶然看到过一次,不能重复,而且仅只测试过电阻。现在可以确认,70K成绩不能成立。看来,他们宣布太草率了。”
朱先生又讲。他曾给国内物理所寄圣诞卡,讲到他们已取得40.2K,有可能今后达70K。而实际上朱这时已取得50.2K的记录。朱讲:“可能是国内同行误解了我们。”
朱说,从他这几天拆看国内寄来的贺年卡中,可见,物理所同志已认为他们已取得 了70K成就,这样一来造成中国急忙大胆宣布70K。
朱说:“ 目前是如何挽回影响?物理所同志,现在深夜也在工作。讲,已有48K 。如果这样,也是很好的。应该把结果快寄 “Phy. Rev.”杂志。如果要我先看,我也可以。“
对于邀请他在2月底3月初访问物理所事。朱讲,只能回去2天,相互交流一下也很重要。朱先生说,3月18日在华盛顿要召开美国物理学会专门会议,讨论高温超导材料。
最后朱先生讲,希望不要给物理所造成压力。他们已经很辛苦地工作。这件事对中国影响不好。48K也不错。对70K可以在文章中讲看到过一次,提一笔就过去了。
5、中科院采取在人民日报发表答记者问方式间接回答朱教授疑问
中国权威超导专家答记着问形式在人民日报87年1月17日海外版发表
在1987年1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特地登载了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最近发现70K高温超导材料事的专家答记者问。写道:
http://s10/mw690/001wRANGzy7caG4TOOZe9&6901986-87年高Tc超导陶瓷材料突破真情记实(4)" TITLE="我所经历的
人民日报记者陈祖甲报道:去年12月27日本报第一版刊登消息,报道了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人员骤然发现世界上转变温度最高的超导体(注意不提是新型超导材料)。最近记着走访中科院物理所所长杨国桢、研究员李荫远、李林,请他们就有关问题做解答。李荫远、李林研究员都是中科院学部委员。
记着:请介绍报道后物理所继续做了啥工作。
答:近半个多月来,我们继续做Ba(Sr)-La-Cu-O实验,日以继夜工作。我们得到的明确结果是转变温度为48.6K,也有迹象表明,少数样品可能达到了70K,但不够稳定。我们还在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实验,使这一问题得到确切的答案。
【本文作者批注】:实际这里权威专家没有说真实。我从资料得悉。这里说,我们半个多月来,继续做Ba(Sr)-La-Cu-O实验,日以继夜工作。我们得到的明确结果是转变温度为48.6K的Sr-La-Cu-O,46.3K的BaLaCuO。
专家不知道为啥这里又冒出来48.6K的Sr-La-Cu-O。关于Sr-La-Cu-O是物理所自己首先发现?据以后我对照资料,Sr-La-Cu-O应该是日本最先研制的。中科大校长管惟炎说,崔长庚在北京物理所重复缪勒的试验,但是他发现好像70多K就超导,缪勒才38K,当时也是大突破。人民日报也发表了。我那时在合肥,他给我打电话说科技大学能不能做迈纳斯效应,他已经发现70多K,想拿到科技大学来做迈斯纳效应,我说当然可以。当时他还没拿,实验就重复不了,但是人民日报已经登出去说发现70K,连贝尔实验室还有安德森(Philip W. Anderson)都写信给物理所,希望拿到详细的材料,贝尔实验室还说愿意合作,吹出去了,却重复不了,没有信心。
从这里我们是否又出现矛盾?人民日报1986,12,27发表的骤然发现70K世界最高转变温度超导体是哪些科学家做出来的?赵忠贤在其中起多大作用?科大崔长庚啥作用?
为啥贝尔实验室还有安德森(Philip W. Anderson)都写信给物理所,希望拿到详细的材料,贝尔实验室还说愿意合作?为啥没听说过?真实情况是如何?
记着:打算在什么学术刊物公布研究结果?
答:我国《科学通报》将最近刊登。
记着:物理所工作结果是否经过专家评议?
答:我们几位学部委员,所长、副所长及其物理所部分学术委员在一起研究过数据和曲线。我们对这项工作是肯定的。
记着:介绍下国际超导研究情况?
答:。。去年,国外一本杂志上发表瑞士科学家柏诺兹和谬勒发现Ba-La-Cu-O多相氧化物在转变温度达到30K。文章细致,但不肯定。后来报上还报道 Sr-La-Cu-O转变温度可达到37.5K(注:至今从物理所科学家文章都没说参考 Sr-La-Cu-O最先探索者)。
【本文作者批注】至今没从1986年底前有Sr-La-Cu-O文章。在管惟炎说:“在一九八六年四月份,日本鹿儿岛大学也报导一个30多K的Sr-La-Cu-O超导薄膜,那次正好我带一个代表团访问日本,中日每两年交换一次,在仙台开会,我们临出发前看到这个消息,会议一开始我们就提出这个问题,仙台会议上根本否定这个报导,主持会议的田中教授,说他们本来不让发表,不知为什么又真的发表了,那些人根本是外行,温度测量有问题,后来也就不了了之。”
去年年底美国报纸报道休斯顿大学朱经武教授发现Ba-La-Cu-O系列的转变温度达到40.2K。(没说是送“物理评论通讯”国际权威杂志评审过)
这篇记者对专家的访问记,不知情者弄不清为什么来这样一次采访,这实际上是按我们总领事馆电报所反映的情况,逐条地回答了朱经武教授的疑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