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校园新闻人二十七年的执着坚守

(2021-01-17 11:41:13)
标签:

原创

随笔

文化

新闻

校园

分类: 记录
一位校园新闻人二十七年的执着坚守

屈指一数,我在《华侨大学报》主编的岗位上工作了二十七年,这也是我在华侨大学工作期间,担任时间最长的职务。

出任《华侨大学报》主编,其情形出乎我的意外。一九九四年夏季的一天晚上,校党委李红副书记给我打电话,要我第二天到学校人事处报到。我问什么任务,她说,人事处领导会向我说明。

第二天一早,我到人事处报到,吴处长说,调我到校党委宣传部工作,让我找人事科开具介绍信,具体的工作任务由宣传部安排。

一九九二年初,我参加省直机关驻德化县上涌乡云路村社教工作队,年底任务完成返校回到校团委工作,次年四月创办《华大青年报》并兼任总编辑。报纸创刊即引来良好反响,特别是李红署名的创刊词《为新的一切做好准备》,更是受到校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创刊号一时洛阳纸贵。一年时间的精心经营,《华大青年报》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我与小伙伴们干的正欢,让我离开凝聚心血且正在走上正轨的报纸,心里自然有些不乐意。

到宣传部报到时,何部长与我谈话,让我负责《华侨大学报》的工作,并要求在一个星期内恢复报纸的正常出版。

《华侨大学报》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创办的侨刊乡讯类报纸,也是全国第一家具有正式出版刊号的高校校报,主要读者对象是华侨大学师生、校友和海外侨亲。时任主编的著名作家陆昭环被省作协派驻晋江市体验生活,担任市长助理。编辑部没了领头人,采编陷入停顿,已有近半年未曾出版,报纸被新闻出版部门勒令限期整改。

刚接手工作,编辑部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不仅人员紧缺,稿箱没有稿件,连办报基本的工具也没有,版图纸、采访本、稿签、稿纸等一样没有。面对这样的情况,能否在一个星期的时间恢复正常出版,我心里非常忐忑,没有一丁点的把握。

所幸的是,到《华侨大学报》编辑部上班前,我签发的《华大青年报》最新一期的稿件,已发往印刷厂排版。为了应急,当机立断抽出两个版面支持《华侨大学报》,另外两个版面,速请《华大青年报》的学生记者采编排校通包,编辑、排版、校对、印刷,几个昼夜的连续工作,终于让停刊半年的《华侨大学报》在要求的时间内恢复出版,完成宣传部领导交给的第一项任务。

未曾想,我却从此坐在《华侨大学报》主编的位置上长达二十七年。

二十七年来,一批又一批同事与我并肩作战,任劳任怨坚守新闻理想,推动高校新闻报道不断提升影响力。《华侨大学报》从我接手时的四开四版月报,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对开四版彩印周报,并打造了"海外华文文学评介"、“中国高校诗歌联展”、“校友觅踪”、“散言碎语”、“网罗博文”等多个品牌栏目,深受读者称赞。著名诗歌理论家谢冕、孙绍振等还应邀担任“中国高校诗歌联展”顾问,指导栏目的运行。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二00七年”中国高校诗歌联展“推出的“台湾专辑”,在海峡两岸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国新闻社、人民政协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台湾网、东方网、上海新闻网、福建新闻网、东南广播公司、中国网、网易、搜狐、新浪、华夏经纬网、你好台湾网、中央日报网路报、台海网、腾讯网、中国诗人网等三十多家网站刊发报道,有些网站还将新闻作为重要消息向读者推荐,让栏目走红全国。而”海外华文文学评介“也获得海外华文作家的关注,他们与栏目联系,介绍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状况。

编辑部同仁的共同努力,《华侨大学报》的办报质量和水平不断进步,在全国高校校报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编辑部成为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福建省高校校报协会理事长单位。在教育部社科司、中国高校校报协会联合组织的全国高校校报质量考核中,《华侨大学报》从两千多家高校校报中脱颖而出,成为五十七家”全国高校优秀校报“之一,荣膺全国高校校报史上的最高称号。

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华侨大学报》担任记者,为报纸的发展和腾飞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董卫民、章芳、彭振东、刘江萍、毛凌云、周智琛、韩蔚薇、张夏珍、孙娟娟、马俊曹、李凌、钟炎生、郭靖波、吴芸、张罗应……二十七年的时间,参与《华侨大学报》采编工作的学生人数之多,让我一时无法一一列出。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也从事新闻工作,在媒体界成就一番事业,张罗应毕业后留在编辑部,成为我的得力助手,如今是《华侨大学报》的副主编,继续为高校的新闻事业默默耕耘,贡献力量。

流年逝水。当我盘点自己工作以来的经历,发现《华侨大学报》主编的这个职务深刻地影响着我的人生。当采访时与被访对象深入交谈,我获得了不同的见识,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作者的信任给予我坚守的力量,谢冕、李明滨等著名学者为报纸撰写的稿件,手稿已被学校的档案馆收藏;还有那一封封读者来信,无论鼓励、批评或建议,都让我感受到真诚的期望。曾有一位读者,对每期报纸的文字进行勘误,寄回编辑部,让我既惭愧又感激,对文字更加敬畏。如果说,有什么力量支撑着我二十七年如一日从事这份工作,那就是来自于同事专业的态度,作者赐稿的信任,读者真挚的批评。

不久前,我因年龄的原因退出了主要工作岗位,不用多长时间,我也会卸任《华侨大学报》主编的职务。但在编辑部二十七年的经历,我将以敬意和感恩的心情,珍藏在未来的岁月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