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文化随笔读书 |
最近读书少了,原因在于春夏之交季节变化,气温骤然升高,心中多了些烦躁,少了点宁静,缺了读书的心境和兴致。
读书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自从”学习强国“平台推出之后,每天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的要求,每天都得完成。我一般在完成规定任务之后,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会继续刷屏,有时会耗费不少时间。
虽然移动终端的学习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意思。对我来说,传统的阅读让人更具读书仪式感,容易产生感官的快乐。闲暇之时,丛书架上抽出一本读过或还没读过的书,找一个可以倚靠的地方,翻开书页快速浏览一下,感兴趣就继续读下去,若是觉得索然无味,就送它回原来的位置,再找出一本来。
传统的书籍阅读时,至少能让人产生愉悦,翻开书籍,书中一股或清新或陈旧的纸墨香扑鼻而来。古代读书人对书香有特别的爱好,认为有三种香味乃人生绝味,值得好好品赏,三味分别是书香味、药香味、胭脂味。书香排在第一位,可见古代对读书的推崇。读书人欣赏书香味理所当然,喜欢胭脂香也在情理之中,为何喜欢药香味就让人有点费解。当然这是题外之话。
新书的书香味,带有最原始的天地之气,淡淡的纸张味和淡淡的墨香味,组成可以吸引阅读兴趣的味道,乃书香味。旧书虽然较少有纸张的清新与墨汁的浓香,但夹杂着时间积累而成的厚实,却也以人年深岁久的体验。旧书的价值,并非完全与版本相关,同样与所历经时间积淀的厚度紧密相连。
二十多年前,曾在旧书堆里淘得一本1922年出版的周作人先生《雨天的书》。周作人的文字精美绝伦,不像他兄弟的文字那般刚毅锋芒如刀。生活琐事,见闻感悟,字里行间散溢着那个时代文化人的情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小资的笔墨,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致。雨天的书历经岁月风雨,却保存较为完好,页面完整,悦目赏心。翻阅书本,经历近一个世纪的雨天,因时间发酵而成就的醇厚书味更显浓烈。
书的品质决定了书的味道,好看的书,喜欢的书,自然味道倾心,让人爱不释手。反之,哪怕书籍装潢再精美,留给读者的却不是书香味,或许会是酸酸的味道。一次因为航班延误,在机场候机厅购得一本讲述民国名媛的书,未料全书东拼西凑痕迹明显,全书毫无章法可言,且内容猎奇低俗,令人不可忍读,稍翻数页即弃之垃圾桶,恐书中的俗气沾污了自己的眼睛。
享受书香味要有时间的沉淀,个人的经历和生活积累,有助于对书本内容的理解,深入文字的核心,感受作品的真谛。中学时读《红楼梦》,看到的是大观园里的满园春色,男欢女爱,真情被困和多愁善感。时隔十年后再读,方懂这部巨著以四大家族的兴衰,表现盛世表象蕴含着的深刻危机。
书味除了与书品相关,也跟读者的品性关系密切。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价值、意义,在阅读中不断呈现,能读到书的什么味道,应读者的境界、经历等方面而决定。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能读到不同的书味,是香是酸,还是其它味,只有读者自己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