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访曾恨阿婆和“解放军庙”

(2009-07-25 12:06:10)
标签:

泉州

崇武

解放军庙

曾恨

文化

分类: 记录

再访曾恨阿婆和“解放军庙”

上图:“解放军庙”的修建者和守庙人曾恨女士。下图:曾恨阿婆与博主交谈。

再访曾恨阿婆和“解放军庙”

泉州崇武有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庙宇“解放军庙”。这座庙宇是当地一位叫曾恨的女士为纪念牺牲的解放军官兵而建立的,由于其供奉的神像是无神论者的解放军,庙宇也由此闻名中外,东南亚,甚至欧美的一些报刊,都对这座庙宇作过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军庙”立碑纪念。

今年的五月份,我陪同凤凰卫视程鹤麟、李炜等参观“解放军庙”,与守庙人曾恨阿婆有过交谈,前天随福建省高校报协新闻摄影培训班的学员到崇武采风,再次走访这座“军庙”,阿婆一眼认出我曾到访过这里。二个月时间,“军庙”又有新的变化,大门入口一座记录当年解放军英勇事迹的石雕墙已经基本竣工,庙宇大门也已修好,“军庙”正渐成规模。

“军庙”的来历颇有意思。据当地史料记载,1949年9月17日,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偷袭福建沿海,对崇武狂射烂炸,路过崇武休整的解放军某部官兵奋起反击,保护当地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这场战斗中,二十七位解放军官兵阵亡,民众按照当地风俗埋葬了烈士,并为牺牲的官兵筑一小屋,立起灵牌,称为“廿七君灵位”,上香供奉。曾恨阿婆就是当年被救的一位小女孩,从解放军官兵牺牲下葬的第二天起,每天到“廿七君灵位”上香,为恩人祈祷,刮风下雨也从不间断。1993年,曾恨阿婆捐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变卖了金银首饰,抵押了房屋,在子女和乡亲们的帮助下,开始为牺牲的二十七位解放军官兵修建庙宇。几经艰辛,1996年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解放军庙”竣工,曾恨女士从此搬进庙宇,每天一早向二十七位烈士神位上香点烛,供茶献花,向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述二十七位烈士的英雄事迹。

但由于“军庙”毕竟是庙宇,与解放军的理想信仰相左,因此一直未能得到有关方面的认可。虽然后来军方高层不断有人慕名而来,题词嘉勉,地方政府的官员对“军庙”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当地的惠安县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 “军庙” 毕竟属于民间自行发起建造的供奉神灵的庙宇,带有浓厚的民间信仰的色彩,非纯粹的纪念堂性质,政府有关部门未能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据说,由于某种原因,“军庙”的部分建筑还曾遭到有关部门的拆除。

曾恨女士今年七十三岁,她六岁从新加坡回国,十三岁时解放军救过她的命,供奉先烈神灵已经六十年。中华民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精神一览无遗。当年解放军从国民党炮火中就下的小女孩,如今大家都叫她“阿婆”。“军庙”寄托她对救命恩人的怀念,成为当地一个神奇的文化现象和独特的民间信仰,是“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生动体现,“军庙”里洋溢着民众对革命先烈朴素的崇高情感。阿婆说,自己年纪大了,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解放军庙”修建的更为完善,让为保护老百姓而牺牲的解放军官兵的灵魂有个栖息的场所,让祖孙后代永远铭记解放军的恩情。阿婆还说,解放到现在,很多东西都在变化,但这面军旗颜色永远没变,战争年代解放军为民去打仗,和平年代抗洪抗震救灾,还是解放军官兵冲锋在前,军队的性质还是那样鲜明。

曾恨阿婆修建“军庙”,守护“军神”,不求有任何的回报,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资和子女给的钱,全部用在“军庙”上。曾有人建议与她合作,把“军庙”变成有偿的参观旅游点,收取门票。但阿婆一口拒绝。每天一早,阿婆起床为“军神”上香奉茶,打扫庙里的卫生,备好茶水接待来参观的群众。她以自己朴素的感恩方式报答解放军的救命之恩,把慈祥和爱心,传递给民众,播向人间。

再访曾恨阿婆和“解放军庙”

新修的浮雕墙,记载当年曾恨被救情景。

再访曾恨阿婆和“解放军庙”

“军庙”大门也已修好,整座庙宇初具规模。

博主注:本文配图均为厦门软件学院校报编辑部苏茂才拍摄。

相关阅读:人文奇观“解放军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