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小时候的劳动课和班级菜地

标签:
教育劳动 |
分类: 杂谈 |
在泉州网看到这样的报道,七十多年前的初中课本,有专门教家务的必修课,内容包括穿衣、缝纫、刺绣、烹饪、理财,甚至生儿育女等等。课本还明确说明中学生在家庭中的责任与家务分工。
这个课本的具体内容我没看过,但课本对学生详细提出的劳动要求,却绝对是可信的。近代的中小学教育,都包括了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我读小学时,学校就开设有劳动课,每周一个下午的专门单元时间,或清理校园卫生,或到附近农村帮助农活。当年的班委中还有一位劳动委员,班级有自己的菜地,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值日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挑水浇菜地,劳动委员就是专门安排这项工作的。
蔬菜成熟之后,老师组织学生收割,然后周日到市场卖菜,所有收入作为班级班费,也资助家庭困难的同学买铅笔和作业本。我就读的七六届三班,大约从三年级到毕业,学生似乎没有交过班费,毕业时每个同学还都分到一袋美味的零食,算是毕业“聚餐”,费用就是我们菜地的收入。
劳动给童年带来乐趣。小时候几乎没有什么玩具,也没有多少的娱乐或者游戏,菜地就成了我们的游乐场,种菜就是我们的游戏。这些过去三十多年的往事,如今依然记忆犹新。我对蔬菜种植的一些感性的认识就是那时候学来的。
现在的中小学好像都没有劳动课,学生在校内的唯一劳动可能就是打扫教室卫生,在家里也很少有家长让做家务,完完全全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五谷不分的书本知识接收器。
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不在学校,更不在学生,当然也不在学生家长,责任在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作业多,学校也有升学率的压力,别说现在学校里不可能有菜地,即使有菜地,也不会让学生种菜,要用于绿化美化校园,种草种花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