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浅谈庄子与存在主义的异同
一、引论
哲学之根本目的,依在下愚见,就是为了解释这人类和人生存在的意义。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来,又为了什么整日奔波劳苦呢?是以哲学的最终命题总是讨论人类之终极关怀,而其他分支的林林总总,归根结底也不过是给这个终极关怀予以最有力的支撑。世上或也有宗教,有彼岸的世界,能给众多善良的民众带来安慰。但是这世上最智慧的人类,却不会被自己制造出来的偶像迷惑住双眼。他们总要扪心自问,穷尽天理,去寻找最终的答案。
古往今来,智者提供给众人的答案,不可谓不多。然而情随事迁,年代殊异,古今诸人对其中任何一个也从来没有表现出过众口一词的赞同。在当代,由于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从未有过的身心俱疲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困惑。存在主义便是诞生于其中,最能反应人类对文明前进方向、人类自身异化产生深刻怀疑的一种哲学体系。
中国与西方相比,向来是精神早熟的。早在我们的物质文明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之时,中国人却能凭借其超凡的智慧,建立了各色迥异的哲学体系,影响后世几千年。这其中,庄子所代表的道家一派,可以说是中国历代最出世,最追求个人自由的一派。它对人生、世界的阐述竟与存在主义中许多因饱收现代文明之苦逼迫而生的概念如出一辙。这也不由得让我们敬佩先祖之智慧、之远视,竟能穿过几千年的时光,看到人类终将遭受的苦难。
本文希望通过过对二者异同处的分析,浅论道家学派与存在主义在世界观上的某些共通之处,进而找出这两种产生环境截然不同的体系中其内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
二、梦蝶逍遥游
中国历代人眼中的庄子,无疑是如神仙般洒脱的。无论是他人生中“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的不慕荣利,还是文字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瑰丽潇洒,都令尘世中的凡人感到倾慕不已。
而同时,“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们往往被世人认为是古怪的,不知所云的,自寻烦恼的一群人。他们当真在何处有共通之处呢?
中国哲学历来好以神话寓言点醒世人,所或缺的怕是西方哲学中那种丝丝入扣的分析。庄子也不例外。南华经内七篇,着重阐述了庄子的人生观。而其中以《逍遥游》与《齐物论》,提纲挈领,已基本将庄子的基本人生观与价值观表述出来。我们就从这两篇入手,大略指出庄子人生观的主旨。
《逍遥游》开篇便讲北冥之鱼、鹏鸟之飞、朝菌蟪蛄、冥灵大椿。所及之物尽皆荒诞,极大小之变。愚见觉得此处是想说事物虽有大小之差,能力有上有下,然而却尽有所托,各含局限,不能真正实现逍遥。宋荣子不以人言乱心,列御寇能乘长风而行,或也逍遥,然而未尽全功。那何以成全功,真正实现逍遥呢?
何以无己、无功、无名便是逍遥了呢?庄周的立论不多,后面诸章有的用死人的头骨作寓言来表明,脱离了人生的欲望后,该是一种多么至善的快乐。这说明庄周已经看到了人世的欲望将对人类本身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而庄周更多的是从荒谬的层面,来说明我们为之苦恼的未能实现的人生欲望,究竟是多么可笑。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这就是人类的秩序。依稀记得《罗马史》中有句类似的话叫做:“行窃于公民之人,终其年于桎梏。而行窃于民设之人,却终其年于金紫。”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那地球上的一国之君所追求的天下独尊,赫赫战功,何尝就不是蜗牛之左右角之争呢?
齐物论中最出名的所谓“梦蝶”说: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人生之悲欢辛苦,或许不过是蝴蝶一梦,一觉醒来全无踪。苦苦追寻的,当真是有意义的东西吗?
三、真的一样吗?
恰恰是庄周指出的这些荒谬,与现代存在主义中共有的一个核心的异化观点,是相统一的。异化这个概念最初是在神学中,指圣灵在肉体化时因为顾全人性而与神的背离。后来这个概念就逐渐演化成为人类在进步中却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的过程。
在整部庄子中辛辣讽刺的、存在主义中拼命批驳却又无力回避的,正是所谓的人类之异化。人类自身的追求,反过来控制住了人类自己,使我们不能自拔。这也是为什么我接触两种哲学后,觉得他们如此相似的原因。
个人以为,对异化的理解中,最深刻的当属弗洛姆。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本身就包含了一系列深刻的矛盾,其中生与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即两歧),它引发了其他“两歧”,如无限思维能力与有限生命的两歧,无限发展潜能与有限的实现能力的两歧等等,这一系列“两歧”使人总是“处在永恒的、不可避免的矛盾状况中”。由于这些“两歧”根植于人的生存之中,人是无法消除的,但人却试图以各种方式反抗它,这就出现了异化。弗洛姆认为,从最初形态看,异化是一种为反抗“生存两歧”而产生的一种变了样的心理体验:“异化是一种体验椊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的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体验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它们。
庄子的诸多命题中最重要的一个便是:齐物、齐论、齐生死。所以庄子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人类应该放弃自身的欲望,抛弃对生命的追求,因为我们最大的枷锁便是我们拥有的这一副皮囊。如果连对生命的追求都没有了,人世的任何苦恼当然也自然就烟消云散了。但我一直疑惑的是,如果真正能齐生死、齐是非,那世上便没有所谓逍遥与否之分。庄周一心追求的逍遥,是不是也是他给自己做的一副枷锁呢?
所以我觉得庄子从根本上并没有真正的齐物。他只在该用这一命题说明一些问题时将它拿出来。从最根本上,他还是在追求生命中,那一种能够通过参天悟道回归本原,而给人类带来的那一种平静的东西的,亦即他认为人类应顺应的本性所在。
存在主义诸代表人物,同样感受到了人生的荒谬。是以他们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而存在。因为存在先于本质而存在,那么人就不应该带着任何使命或他“理应”遵循的秩序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人就应该是自由的。同时人也就没有价值和戒律说明人的行为是正当的。没有价值领域。人孤寂独处,无可辩解。因为一个人并不是自愿存在于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他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状态都是虚无、荒谬、孤独、忧郁、痛苦、恐惧、烦闷和偶然性的组合。卡夫卡的小说《长城》中,建造长城的百姓不知道皇帝是谁,一段一段地修筑城墙,到后来官员也都搞不清楚哪里还有缺口,一共有多少……这些都触及了人类这个物种某种深层次的东西。
所以归结起来,我以为庄子与存在主义有几下以点异同:
一、
二、
三、
然而,庄子与存在主义的观点也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对此进行稍微详细些的论述:
存在主义的人,认为每个人是独立存在的、与别人完全不同的人,人类没有普适性的规则和共性。而绝对的自由也是由这个命题派生出来的。
而庄子没有专门述及这个问题。但因为他的自由是由于人类能够找到真我,顺应自然而得来的自由,而不是存在主义所谓的自由,是以他的哲学体系中并不存在上述存在主义的根本性命题。
存在主义中生死两歧是人类中所有苦恼的根本来源。
庄子自称看透了生与死的差别,然而我觉得他在某些问题上有偷换概念之嫌。
四、彼岸的翅膀
同样被我们称为消极的这两种哲学,确实在很多地方有相同之处。他们指出的人生之荒谬、困惑都同样深刻,同样真实。然而由于时代相距的太远,庄子的哲学确实远不如西方的存在主义来的严谨、仔细。
然而庄子的哲学中有其独到的优势,那便是教会了后世中国人那一种洒脱的态度。很多时候我们苦恼,都是因为我们太过认真了。庄子的洒脱自然,成为后世无数中国人的榜样。绝对自由或不可求,然而如果能一时忘却,便可有一时之逍遥。对于其实永远无法脱离异化的人类来说,短暂的自由,何尝不美丽和可贵呢?
而同样看到了人世苦恼的存在主义,却因为太过于注重理论和方法,从来没有给出过有效的能够消除异化的方法。所谓“绝对自由”的人,无论是萨特还是海德格尔,终其一生也都在看到人类受难大声疾呼地同时,自己也在忍受着同样无法逃避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