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话@心情 |
最近看的电影,好的不多,生活就好像是小火慢熬,没有波澜,苍白一片。
《大吉岭》,相信买这个片子的人都是因为印度情结吧,其实片中的印度只是个华丽而虚幻的布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小小失望一下,不过呢,也许这样最好,如果一个美国导演真的把印度作为主角来讲一个故事,说不定就没法看了。现在呢,是一部很低调,很自说自话,有点儿文艺腔和后现代的电影,没有大故事、搞笑和惊险,清清淡淡地铺开,展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却有些喜欢。
现在的好莱坞电影,也总是走小文艺腔的套路了,很是奇怪。虽然类型化的剧情、激昂的大场面和大团面让我总是嗤之以鼻,可是一部都看不到又平白地有了些许寂寞之感,看来,大俗的好莱坞电影还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呢,可惜,这两年,那种看了“能让人多活一星期(典型好莱坞电影的作用)”的大俗片越来越少了,好多片子看到最后真是说不出来的别扭啊,要不就是没结尾,让观众自己想象去,要不就是来个大拐弯,摆出一副绝对不能让你猜出结局的嘴脸,结果呢,并没有平添许多杰作,反而连垃圾的档次都够不上了,悲哀。别说多活一星期了,不折寿已经不错,经常是看完以后心里更堵,可也没处找导演算账去,心里只好暗想还好我买的是盗版……
《美味情缘》,这个片子还勉强不错,有点儿阳光,特别是很温馨的结局,我喜欢美食,也喜欢看8卦美食的电影和小说,虽然生活里的美食远远看不出电影或文字里的传奇色彩,可我还是喜欢,那留在幻想的天地里的香气四溢。《饮食男女》《满汉全席》《浓情巧克力》……不知道为什么《美味情缘》总让我想起《料理鼠王》,也许是结尾的雷同?也许开这样一个精致的小店恰恰是许许多多平凡人心底的一个梦想吧,因此才能获得如此多的共鸣。
说到美食,想起来昨天刚买来看完的一本小说——《请客》,作者是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小说的风格也是极为恬淡的那种,几乎以对话为主,讲的是一对在美国大学工作的中国夫妇的故事,围绕着他们的社交活动——请别人客和被别人请展开,这里的请客特指的是请对方到自己家里赴家宴。随着一场场宴会,林林总总的黄种人、白种人的出场,展现了各式各样的处境和身份的人们的生活与心态,读来很平实,倒也颇有趣味,让我想起了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不过这部书里的情节矛盾没有那么复杂,淡淡的一股人间烟火气,也有点儿想起小津安二郎,最近又买了他的电影了,还没来得及看。不过别误会,这本小说的功力和李安或者小津比,那是根本谈不上的,只是闲时随便拿来一看,有点儿意思,也就行了,总比现在太多的小说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强。(不喜欢琐碎唠叨风格的读者免看)
既然说起电影,还想起最近看的另两个片子。
《黄金罗盘》,影评骂得一无是处。
《长江七号》,影评把它捧上了天。
且慢,前者是美国影评人之骂,后者是中国影评人之捧。
是非曲直,往往并不是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
看《长江七号》,我是抱着“又让人哭、又让人笑”的预期去的,没想到这片子看得我是,哭也哭不出,笑也笑不出。真不知道那些被感动得流泪的人,是真的太傻太天真吗?别说和周星驰鼎盛时候的片子比了,就连前几年那部遭到不少恶评的《功夫》,我看也还是差得太远,《功夫》虽然无厘头,虽然冷酷,可是起码还有些意义,有些让人思考的东西在里面,而《长江七号》有什么呢?逻辑简单得我都无法把它定义成一部电影,说是部儿童片吧,好像又缺了些温暖的东西。
《黄金罗盘》被国外的影评骂,是说故事讲得混乱,把那么丰富的原著硬塞进短短的90分钟,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内的观影者(个别)则说,片子不错,可惜是一个小女孩做主角……言外之意,哄小孩儿玩的,不够档次;还有性别歧视的倾向,在此懒得做评论了。
看完之后我说不出这部片子有多少缺点,只是觉得它场面还算精致,看得出是下功夫了。但是拍得如同故事梗概确实是它的一大弊病,跟《哈利波特》和《指环王》相比,更像故事梗概,更不适合给粉丝们看,因为实在不过瘾。好在我不是粉丝,看这部电影之前我还没来得及去看国内刚刚引进的小说版本,于是,我的观影经历还不算太差,至少,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升起很强烈的阅读小说原著的欲望来,这,不能不说是电影的功劳。等我看完小说,必须承认,很多东西在这90分钟里,没有去表现,或表现得太单薄了,但让人欣慰的是,如果你没看过原著,也不打算看,就算缺失了一些细节和解释,你还是能完全看懂这部电影,也不会有什么不满足。
不说电影了,我又不是影评人,电影在我的生活中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只挑自己感兴趣的来看,而且我感兴趣的实在不怎么多。
我看杂志比较多,也许是工作的关系,但是我当学生的时候也喜欢看杂志,特别舍得买杂志,虽然很多杂志只够看5分钟……
说说我这两天看的两本杂志吧,不说内容,只说质量,确切的说,是错别字。总觉得报纸上有错别字是很正常的,人家周期短嘛,那赶工赶出来的,能有时间认真校对吗?当年《新京报》把“总理”错写成“总经理”,这水平……
可杂志不一样,杂志虽然也是快速消费的文化商品,但没快到报纸那份上,大部分人买下杂志会在家里放上几个月乃至一年的时间,而不会随手就去垫柜角的。
我所在的杂志社,一个错别字要扣五十块钱呢(因此校对永远是个让人心惊胆战的活儿啊),我知道好多杂志社都是这样的惩罚力度。听起来挺狠的,不过杂志毕竟跟在网上写写博客不一样,这一开印就是上万册,甚至十万册、百万册,一旦付印就白纸黑字板上钉钉了,不像写在博客里的错字还能再编辑改正,杂志社用经济杠杆来保障质量也不足为过吧?
所以说,杂志的校对质量相对于报纸应该有保证得多。
可是这两天不知道怎么了,我每天都从杂志上看到一个明显错误,太明显了,以至于都怀疑他们有没有校对过。比如昨天买本《新周刊》,里面一篇讲超级名牌的文章,讲到著名的乔治·阿玛尼,竟然印成“乔治?阿玛尼”,一看便知,这是从word复制成文本文件时转换编码出现的错误,非常常见,但是竟然没校对出来就非常罕见了。今天我又发神经买了一本从来没买过的《yoho!》,随手一翻赫然见到一大标题为“新折忠主义”,这错儿错得我电脑里的微软拼音输入法都不答应,因此我判断,这个错误是美编犯的,他们用五笔打字。最搞笑的是内文和目录都是错误的,不知为何封面标题却写对了,看来他们对封面的质量还是比较重视地,可惜改封面上错字儿时就没翻到目录和正文看一眼?挺不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