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谎怎么办?”这话听起来的意思是:孩子撒谎是不好的,必须制止。这是做不到的,别说是孩子,就是想制止孩子撒谎的父母也做不到不撒谎。这并不是支持孩子撒谎,而是对孩子撒谎可以理解。并不是对孩子撒谎无动于衷,而是要把诚实作为教养孩子的目标,针对这个目标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
创造孩子说实话的氛围。孩子撒谎是为了获益,或者说避免惩罚,也即说出真相可能得到他不愿意接受的惩罚。这里有个误区是把贬低自尊和惩罚混为一谈了,贬低自尊是父母的行为,惩罚是规矩的结果,两者不同。这里就要求父母秉持一个态度:孩子永远是好的,但我不一定同意你的行为。意指:无论孩子做了什么,我都爱你,但你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也就是,无论孩子是否犯错他都是你的孩子一样。即使孩子犯错了,作为家长也要尊重他们,给他们自尊和尊严,像《圣经》上说的:爱他,并惩罚他的行为。
二、
关心孩子本身,而不是关注孩子做的事。这是说孩子是第一位的,孩子做的事放在第二位处理。导致孩子撒谎,绝大多数是父母只关注事或行为的对错,忽略了第一应该关心孩子。最起码孩子是这样感受的,要知道孩子是根据自己的解读来选择行为的(撒谎还是诚实)。
三、
孩子撒谎,不能说成是撒谎的孩子。前者只是描述了孩子的一个行为,而后者定义了一个人,有个说法叫贴标签,一旦贴上标签,会让父母形成偏见,失去对孩子的信任,也会让孩子自己认同“我是个撒谎的孩子,我不好。”孩子撒了谎,不等于永远会撒谎。不能用“撒谎”的偏见去看孩子,仍要给孩子信任,也只有信任才能帮助孩子不用撒谎,不是吗?我们信任孩子的话,何来撒谎之说呢。
四、
更加严厉地惩罚孩子撒谎获益的行为。当孩子撒谎不能获益,甚至招来更严厉地惩罚,撒谎就失去了意义,不是吗?
五、
思考对孩子的惩罚是否不讲道理或不分青红皂白。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这就要求惩罚要透明、要征得孩子的同意,也就是说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结果是什么,并愿意接受这样的惩戒。这也意味着,事前要与孩子商订。惩罚失去了透明,就可能变成“魔鬼”,父母要尽量避免成为“魔鬼”的始作俑者。
六、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孩子撒谎的榜样。我们有些父母行为不够检点,平日里就谎话连篇,且不自知,却一味地要求孩子诚实,这很可能导致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撒谎、什么是诚实。孩子撒谎固然有环境文化的影响,其实父母应该是第一责任人,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撒谎负责任、埋单。
七、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思维模式或语言模式。问“为什么?”,是出现问题找原因的思维模式,容易导致孩子撒谎,采用出现问题找解决方法的思维模式,问“那怎么办呢?”,可以避免孩子撒谎。用“明知故问”的语言模式,问“谁干的?”,是关心事,容易导致孩子撒谎,采用关心人的语言模式,问“你还好吧?”,可以避免孩子撒谎。
针对孩子撒谎,这样说理是不够的,得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提醒:上述方式方法得慎思再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