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的巴掌——亲子篇

(2010-01-16 12:26:09)
标签:

家庭

育儿

父亲

大巴掌

分类: 亲子教养心理

——一个职业中学学生的心灵故事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这首歌在脑海中打转。为什么总是老想起母亲呢?难道是因为母亲的无微不至、处处体贴吗?还是因为父亲的严格要求或沉默是金、不闻不问?

星期天,我在教室里伴着寂寞温习功课。临街的窗子外飘来了稚嫩的歌声:“哪个爸爸不骂人,哪个孩子不挨打……”听着歌声令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想起了他那大巴掌┉┉

这个故事埋藏在我心里许久了。

虽然我是个女孩子,但总是一副男孩子的性格,而父亲也总是把我当做一个男孩子看待。

记忆中挨打是在没上小学时,我与小伙伴玩耍,为了争一块黄泥,我竟与他们打了起来。父亲知道后,问我:“怎么回事?”傻乎乎的我,还蛮有理的说:“谁让他们不给我”。“怎么非得给你,你是谁?记住往后不要和小伙伴打架,他们玩一会儿就会给你的”,父亲和缓地说。“他们为什么不先给我……”话还没完,父亲便抡起巴掌狠狠地“教导”了我一次。我被打得心里直发抖,委屈地掉下了串串泪珠,暗恨父亲的冷酷、无理。

上了小学,我曾一度贪玩逃学,学习成绩也不好。一次没带红领巾被老师赶回家去拿,便趁机溜之大吉,逃学就是这样开始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久父亲便知道了此事,便盯住我再三地追问我在校的表现。或许是因为害怕父亲想掩盖,我第一次斗胆冲撞父亲:“有什么好问的,不用你管”。结果我又一次“享受”了父亲的大巴掌。从那以后便再也不敢逃学了,所以成绩渐渐地提高了。

学习的竞争是无情的,成绩的不理想、紧张枯燥时时困扰着我。到了初三,几个同学也有了不学的念头,有的回家开始准备到大城市去工作。而我也被外面的世界所深深吸引着。终于有一天,我擅自背着书包从很远的学校回家了。

父亲看我回家后,和蔼地问:“你们今天放假了?”我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班好多同学都不上了,所以我也不上了”。

当父亲听完我的话语,他的目光变得异常冷漠:“我整天累死累活地供你上学,你却不想上了?”

“这年头,上学咋样,不上学又咋样,有一大些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还不如个初中生呢?有些大学生像个书呆子,只会读书,整天泡在书本里,可一踏上社会什么也不懂,我……”我嗫嚅道。

“是的!就不许你!这些年的书你白念了,好,跟人家学,你,你就滚回家来混日子吧!”他近乎咆哮了,浑身颤抖着,高高地抡起了巴掌……此时,我才感到了自己的无知、幼稚、冲动。低下头,只等父亲的巴掌落下来,落在我身上。

“啪!”父亲的巴掌终于落了下来,落在茶几上,茶几上三只茶杯蹦到地上,碎了。

“你自己好好想想吧!”父亲满脸怒气而又无奈地转身回屋去了。就在他转身的一刹那,我瞥见他眼角挂着一滴浑浊的老泪,我无语了,我似乎理解了父亲------

那一夜,我没有合眼。

“打是亲来骂是爱,我有一个好爸爸”。窗外的歌声还在响着,我的泪在眼眶中打转,如今,这没有打成的巴掌倒成了我的遗憾。我将如何回报深爱着我的父亲呢?请蓝天白云捎去我内心的话语:我现在在这里很好,我爱这所学校,并且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您。我亲爱的父亲,有一天,希望你能听到女儿亲自对您说:“不要再为女儿操心了。”我已经长大了。指导老师:李**

 

2006年的点评:

我们的父母在对孩子教养上大部分倾向于选择他们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知道这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比如:打、骂孩子的行为。作为孩子要能读懂父母行为背后的爱,这样就能理解并接纳父母的行为,从而增加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学注重的是行为的结果,而非形式,父亲的三次巴掌给我深刻的印象。当我们打人的时候很少体验被打的滋味。父亲的第一次巴掌,让孩子有了挨打的疼痛体验,这样孩子再打人时就有了选择;孩子明知做错了,还不让父母管,如果父亲真的不管就是失职,就是放任。父亲的第二次巴掌,让孩子知道了父母管孩子是他们的责任。孩子不想上学,还找到一堆自以为是的理由。父亲落在茶几上的第三次巴掌,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对孩子的爱,引起孩子警觉,去重新思考问题。

 

2010年的点评:

说心里话,这篇孩子的心灵故事我是有疑问的:孩子喜欢挨打?挨打的孩子会有这样理性的思维?孩子挨打后会立马有这样大的转变?要知道人的思想转变是需要时间的,挨打是被否认、是被贬损,更多的是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在高情绪下,人的思维相对不活跃,更难理性。所以,我怀疑这是被大人粉饰过的故事,因为这是被老师指导过的文章。对于2006年的评论,我感觉是为虎作伥了,为此我有愧疚感。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打”是否妥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我不想多说了。

这里我要说的是故事里的父亲是无能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三巴掌都是因为孩子没有满足父亲的意愿,是父亲强权、简单、粗暴的表现。这样说是因为面对这样的孩子是有办法的,最起码我有办法,我相信读者朋友你也有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雕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