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迷失记
(2010-01-06 13:46:46)
标签:
家庭育儿说教爸爸妈妈教养逆反出走心理 |
分类: 亲子教养心理 |
《心灵迷失记》的作者也是一位职业中学的学生,他写道:
我的心在逃跑,跑着跑着就闯进了一片森林,这里那么安静,那么柔和,没有一丝动静,甚至也没有鸟叫。我本以为找到了心灵的避风港,可妈妈的声音仍然在我耳边疯狂地喊叫:“怎么又学成这样?你看看别人,哪个不比你学习好?整天就知道玩、玩、玩,回家就没看见你拿拿课本,学习学习……”虽然现在是艳阳高照,阳光顺着绿叶的缝隙悄悄溜到脚边,那么调皮的光影,我看着它们,却不会笑!每次听到妈妈的训斥,我就会摔门走掉,在自己的房间里偷偷哭,偷偷听着心裂掉。别人怎么说我不在乎,可她是我妈妈,我不能和她吵!
直到有一天,我又一次莽撞的闯进了那片森林,看见了其他几颗心也都受了伤,我们互相倾诉,最后决定离开这里,放下一切,不回头,让心灵到别处去静养。但森林里的树似乎听懂了我心中所想,就都把树叶偏向一方,让阳光放肆地射向大地怀抱。看着这温柔又有些刺眼的阳光,眼泪代替了言语,把心灵释放……
花季的我,对大人们的话总是充满了叛逆思想。他们让我学会长大、学的乖巧,我却偏偏要不顺从,整天胡闹。等到我真正想学习的时候,又因落得太多而跟不上。于是每次考试,都要被教训的很惨,心里也会有恐慌。要知道,我并不是不想学,而是被他们一次次的说教,使得我对未来没有了希望。我不是那种太会跟大人们沟通的小孩子,自己的想法只会在心里埋藏。憋到实在受不了,就找朋友说说心情有多糟糕。
原来好朋友也常会碰到这种境况,可是他们常会和父母顶嘴,和父母吵闹。在我看来,那都是些无畏的挣扎,根本没有必要。直到有一天,朋友说实在是受不了父母的唠叨,在跟他们吵了一架后,决定以离家出走作为赌气的行动。在准备好后,朋友们问我要不要跟他们一起出去散心闲逛,我心里犹豫了许久,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就说给我一天的时间让我去好好想想。
晚上,我回到家,妈妈已经把饭菜做好,爸爸坐在椅子上看报纸,画面那么温馨,看到这些,我的心始终“坚定”不了,因为我不知道这些幸福失去后该到哪里找!吃饭时,我试探性的对妈妈说:“我们班今天有一个同学离家出走了,是被他父母气的,我觉得他没什么错!”妈妈没说什么,只是低着头吃饭,爸爸沉默了半晌,温和的说:“要是换成是你,你会离家出走吗?”我被爸爸的问题问愣了,不知该说什么好。支支吾吾的说:“也许会吧。”爸爸看着我说:“他们都是些小傻瓜。父母说两句算什么?难道教训子女也不对吗?你们不想想,父母一共才能陪你们走多远,不知道哪天就不再在你们身边了。你们不珍惜,反倒想离开父母,是不是太伤他们的心了!再说,你们如果让父母省心,他们还会再喋喋不休的教训你们吗……”
是啊!爸爸妈妈还能陪我们走多久啊?我不但不珍惜,反而来气他们,突然觉得自己特别可恶,特别后悔!爸爸后面说的话,我没有听清,只是觉得眼里的泪水把心也变得很苦味。于是我立刻给朋友打电话说我永远都不会离开爸爸妈妈,永远都不会离开家!
又一次把自己关在屋里,但这次是在清醒地回味,想起了爸爸妈妈在我身上花的心血和汗水,想起了我生病时妈妈的眼泪,想起了爸爸妈妈对我说的每一句安慰的话……曾经是那么快乐的一家,我要好好的珍惜他们,让幸福的感觉再次回归!
心灵迷失是最可怕的惩罚,在那片森林里只有得到阳光,才能找到出口,重新回到美好的家园!不要让心灵走进那片易进难出的森林,让心里的回忆成为幸福的纪念,加以封存!
魏钧老师2006年的点评
文中有一个有趣的逻辑关系。父母:你不好我们才唠叨;学生:你们唠叨我才学不好。父母与学生通过相互指责把情感纠结在一起。我并不赞同父母带有情绪的说教,也没有那个同学喜欢自己的父母这样做。可有意思的是我们却从自己父母身上学会了同样的交往模式――指责,我们讨厌的交往模式,却不自觉地在用。当父母带情绪教训我们的时候,我们不是旁观者,去评价他们的对错。我们是参与者,要积极的回应,告诉父母此时此刻自己的感受,让父母清楚地知道他们说教的效果。
“要知道,我并不是不想学,而是被他们一次次的说教,使得我对未来没有了希望。”看起来很合理,但我们不能忽略问题的关键:学习是学生的责任,不是父母的。我们看到了学习不好的一大堆理由,但学习好的前提条件却没有挖掘出来。
魏钧老师2010年的点评
昨天女儿(17岁高一)跟我说:“老爸,我同位的父母跟你们一样,回家后也不‘管’他学习,电脑啊、上网啊随便,倒‘管’他休息,经常说的话是:‘还不早点休息。’,我可找到我们的共同点了,所以吧,他在班里排名第二、我第三。从小到大,其他同学的父母哪有这样的。”女儿说的时候,洋洋自得,好不快乐。我听了心里也美滋滋的。是啊,“要相信孩子,陪孩子长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把这篇文章放到这里,我是想更多的父母看到了,兴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孩子,以帮助自己做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