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辰百年用电影向“铁人”致敬|黑龙江省著名编剧导演马岱山追忆电影《铁人王进喜》拍摄往事

铁骨铮铮未老,百年仍是芳华。今年,是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铁人
我省著名编剧、导演马岱山担任编剧、导演的电影《铁人王进喜》以平凡人视角书写“铁人”带来的影响、感动、思考,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书写新时代铁人风貌,记录新时期感人故事。
马岱山是大庆市的归侨华人,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校编剧班。1984年,马岱山被借调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工作,出于对王进喜的敬佩,马岱山采访了和王进喜一起参加会战的一百多名工友。通过采访马岱山了解到,王进喜带着工友们 “人拉肩扛”,不叫苦不叫累,日夜期盼为国家打下大油田的真实故事。他被“铁人”的事迹所深深的感动,当时产生了一个想法,一定要用电影把王进喜的事迹真实还原,用电影表现这位英雄。
电影《铁人王进喜》的剧本马岱山写了27年,修改19稿,寻求资金10年,上映12年后,获奖无数。影片讲述了王进喜带领工友们打破美国钻井大王创造的世界钻井纪录的故事,再现了王进喜同志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中“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气概,“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对工友、对家人的深厚情感,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铁人形象。
该片通过美国女记者露茜在大庆的所见所闻,《铁人王进喜》揭开很多王进喜鲜为人知的故事,向世人再现和还原一个真实的、铁骨柔肠的铁人形象。该片生动刻画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石油人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家庭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再现会战年代可歌可泣的岁月及大庆50年的变迁与辉煌,艺术地展示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大庆这座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美丽城市,既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马岱山告诉记者,电影《铁人王进喜》于2008年开始立项筹备拍摄,历时三年精心打磨。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大庆市委市政府、大庆油田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大庆天地人合影视公司等单位于2011年联合摄制完成并在全国公映,向建党九十周年献礼。拍摄期间得到了中宣部、全国总工会、黑龙江省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2011年,电影《铁人王进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并荣获了黑龙江文艺奖,第二十届“金鸡百花”新片推介奖、中央企业“五个一”工程奖、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国务院中央企业“五个一”工程奖、中宣部肯定的三部优秀影片之一等诸多名誉和奖项。2013年11月29日,时任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过去的电影,像《铁人王进喜》《钱学森》《开国大典》等,很好的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奋斗与追求。”
2019年10月29日,在美国旧金山新概念国际电影节上电影《铁人王进喜》又捧回四项大奖,电影的编剧、导演马岱山获最佳导演奖,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由大庆人自己编导,在大庆实地拍摄的表现铁人王进喜的传记电影。马岱山接受采访回忆说道:“我记得当时我见到了美国电影节主席哈贝尔,我就他为什么这次电影节给了我们这么多奖,而且是大奖。他笑笑说了一句话,因为我们美国人是崇拜英雄的国家,你们铁人王进喜这部电影,是你们中国的英雄,而且里面有一段和美国钻井队长情节,所以我们非常喜欢这部影片。”
电影《铁人王进喜》影片线索清晰、人物生动、震撼人心,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现实题材精品力作,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影片,是一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时期共产党员人格魅力的鸿篇巨制。“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一生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王进喜和他所代表的石油工人群像,就成为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组成部分。哪怕再过个50年、100年,石油工人的伟大精神也要永远的传承下去。”马岱山说,今年是王进喜诞辰百年,我用电影重温铁人王进喜的故事,继续传扬铁人精神、民族精神的文化产品推向世界,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