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哈尔滨人4年跟踪拍摄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大型纪录片《弦之爱》国际视野

(2023-10-18 11:50:22)



一个哈尔滨人连续4年跟踪拍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国际品牌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在第36届中国 ·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勋菲尔德弦乐比赛现场,记者独家专访了大型纪录片《弦之爱》的艺术总监齐滨英。

《弦之爱》讲述勋菲尔德姐妹和 薛苏里的音乐故事

表现音乐之城对弦乐艺术在的赓续传承作为艺术总监和项目人,齐滨英受命于市政府和龙影集团,项目历时6年,跟踪4年,拍摄素材上千个小时,足迹横跨多个国家,访谈了与之相关的近百音乐人,《弦之爱》终于在本届哈夏杀青,最终将剪成90分钟的电影,完成片将在全世界上映。齐滨英说:《弦之爱》忠实记录了哈尔滨市荣誉市民、著名华裔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美国勋菲尔德国际音乐协会主席薛苏里和他老师勋菲尔德跨越世界的友谊,讲述赛事引入者薛苏里和他老师的传奇故事,他们通过弦之爱希望哈尔滨被世界“听见”这音乐之城洋溢的大爱。

 齐滨英是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第一届的舞蹈专业的学生,当时薛苏里也是这个学校音乐系的学生,他们曾是同学,没曾想。几十年后,两个哈尔滨人相逢于纪录片《弦之爱》中。

片子表现了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的国际化和权威性,表现了 2017 年,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成员唯一综合弦乐比赛的过程。还有2019 年 12 月 30 日,勋菲尔德弦乐比赛永久落户哈尔滨,并成为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品牌活动之一的过程。2021 年,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 当选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董事会成员,成为第一个进入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董事会的中国成员单位。2022 年 月,经联盟确认,哈尔滨市成功夺得 2025 年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年会主办权,哈尔滨将成为联盟成立 66 年来首个举办联盟年会的中国城市。

 爱丽丝 · 勋菲尔德和爱伦诺 · 勋菲尔德姐妹是中美建交后最早访问中国的国际知名音乐家,她们也是最早向中国学生敞开世界音乐之门的引路人,先后资助了 100 多位中国艺术家留学深造。爱丽丝 · 勋菲尔德还捐出姐妹俩的毕生积蓄成立基金会,创办了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影片展示了薛苏里与恩师勋菲尔德来哈参加“哈夏”,引入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落户哈尔滨,老师的付出与薛苏里做出的努力。

勋菲尔德国际音乐协会主席薛苏里对家乡哈尔滨有很深的感情。1986 年,在美国跟老师勋菲尔德学习期间,老师也希望能来哈尔滨考察音乐氛围。2013年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首次在中国香港成功举办,薛苏里向老师提出把这项比赛引进到哈尔滨。

《弦之爱》这个电影讲述了勋菲尔德姐妹与薛苏里的由音乐牵起的跨越东西方文化、种族、年龄、不同的人文环境生活背景结识的大爱,以及音乐之城对勋菲尔德的弦乐艺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赓续和传承。

在片中,最感动的人的是勋菲尔德临终时与薛苏里无言的话别,让拍摄的齐滨英禁不住热泪盈眶,还有勋菲尔德逝世后,薛苏里组织她的全世界的学生们为其举办追思会的动人场景,还有2018年《新晚报》在中央大街举办百名小提琴手在薛苏里的带领下,完成中央大街百把小提琴演奏快闪秀的壮观场面。

还有2023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开幕之际,该项比赛创始人、小提琴家爱丽丝·勋菲尔德与大提琴家爱伦诺?勋菲尔德姐妹雕像揭幕仪式的过程,这座由哈尔滨市政府主导建立,俄罗斯顶级艺术家、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主席安德烈·科瓦利丘克设计完成的精美雕塑与晶莹剔透的冰块造型音乐厅交相辉映,成为哈尔滨音乐文化的新地标。这座雕像的落成是对两位传奇音乐家无私奉献精神的颂扬,也寄托了哈尔滨人民对勋菲尔德姐妹教授的深情怀念。

 

纪录片《冰建王国》展示了农民工建设冰雪大世界的真实生活

被中宣部列为艺术院线巡展片年底在全国上映

 

 齐滨英在哈尔滨出生长大,曾学习芭蕾舞,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成为一名职业舞者,看了美国电影《乱世佳人》,被导演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小说所感动,这激发了对拍电影的兴趣,于是开始学习世界文学,电影生涯始于1987年,当时是一部短片的助理导演,之后调入龙江电影制片厂做编剧,作品有电影《鹤童》、电视剧《庄稼院里年轻人》等, 1990年起,齐滨英从事导演工作,编写并制作了获奖电影《回家的鹤》,并在乌克兰阿泰克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得浪漫创作奖剧本。从1998年至今,编剧制作了电视剧200多集,齐滨英还曾创作《我们一家》《爱的瞬间》等电影剧本,她编剧的电视剧《走进高一》,获得飞天奖;2010年编剧的电视剧《冤家亲家》,讲述从改革开放跨越30年间黑龙江两个家庭分分合合的故事,再次获奖。

 齐滨英导演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冰建王国》让世界上更多人看到哈尔滨乃至中国的冰雪之美。在2022年洛杉矶独立电影节上,《冰建王国》荣获最佳长篇纪录片奖等多项大奖。该片历时4年拍摄,记录了哈尔滨市上万名农民工建设冰雪大世界的真实工作和生活场景。这个电影被中宣部列为艺术院线巡展片,年底在全国院线上映。

她在哈尔滨出生、长大,冰雕是人生中的重要记忆。小时候, 齐滨英和小伙伴们冬天去江边看冰灯,走在中央大街欣赏冰雕,虽然寒风凛冽,但内心却并不寒冷,反而感觉十分有趣。

对家乡和电影的双重热爱,她想用电影记录下这一切,把农民工顽强的意志以及15天建成一个冰建王国的奇迹展现给全世界。让世界知道,在中国北方有一座城市叫哈尔滨,那里有堪称世界最美之一的冰建艺术,它不仅仅是一座座冰雕,而且是一个世界上独有的,用冰建造的梦幻之城。

完成这些宏伟冰建筑的是大量朴素无华的农民工,他们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克服极寒天气辛勤工作,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看到美轮美奂的冰雪大世界,让齐滨英深受感动。

拍摄冰建纪录片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冰建工地非常危险,运冰大卡车在工地往来穿梭,经常有几百公斤的大冰块从卡车上甩下来。每年的整个冰建周期只有15天,冰建公司为了保证工程按时完成,就不分昼夜地工作,不可能为拍摄纪录片停止冰建,而一旦施工结束,农民工就会返回农村。我们要在15天内拍摄记录农民工的冰建工作和生活,只能尽可能多地拍摄。

有一次,在冰建工地现场,几十台吊车的吊臂往来于空中。地面上上百辆的铲冰车及多种类型的卡车盘转于不同角落,场景非常壮观,而我们的摄影师在被吸引的瞬间,竟然忘记打开摄像机。

刚开始拍摄时,我们跟拍一些施工设计及技术人员,但在采访中发现,现场真正做冰建工作的,是来自周边农村的一万多名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夏天种田,冬天到冰雪大世界做冰建工人。为了抢工期,他们吃住都在施工现场,在近-30的寒冷天气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住在临时搭建的宿舍里,坐在冰块上加热冷冻的饭吃,却只用15天就建起一个震撼世人的冰雪大世界。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因此我马上改变拍摄计划,开始用摄影机记录冰建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在齐滨英看来,纪录片最重要的是捕捉普通人的故事。

4年的拍摄过程很漫长,让她能够支撑下来的内心力量,是对故乡的依恋。 齐滨英说:“冰雕艺术可以跨越中西文化的一些差异,让世界更直接地了解中国。

这是中国第一部拍摄冰建筑发展史的电影纪录片,从1963年哈尔滨兆麟公园的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开始,到2022年结束,纪录片跨度近60年,以哈尔滨的冰建工人为起点,把中国北方丰富的冰雪自然资源,深厚的冰雪文化内涵,以电影纪录片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让国内外观众了解黑龙江哈尔滨,了解冰天雪地中的哈尔滨多彩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