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命运抗争的村姑
——导演邓迎海谈电视剧《紫藤》的思想内涵
时下,黑龙江电视台正在播放邓迎海执导的10集连续剧《紫藤》,这部表现村姑走进都市的电视剧,像一首清新的散文诗给夏季的荧屏带来一份清凉。近日,记者采访了曾执导过《座山雕世家》、《大荒野》和《年轮》的我省青年导演邓迎海,请他谈谈电视剧《紫藤》。
记者:您刚拍完《年轮》,又在43天的时间内推出《紫藤》。《年轮》拍过后您为什么对《紫藤》情有独钟?您想通过《紫藤》表现什么?
邓导:《紫藤》原来是部广播剧,我一拿到电视剧本就被深深吸引了。它阐释了一种人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通过农村少女水仙及家人的平凡经历。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女青年水仙不甘于现实,决心向更美好的地方奋斗的过程,折射了当今城乡人们的心态:就是人总是想往更美好的东西。只有通过自己创造条件,努力拼搏,才能达到目的。《紫藤》原想改名叫《水仙》,但被我否定了。我觉得紫藤是一种意象,象征隐喻着水仙像紫藤一样不屈不挠地攀援着美好的人生道路,同命运苦斗。
记者:《紫藤》这部戏有许多地方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作为导演能否谈谈您的创意?
邓导:电视剧中村前的大土岗像征一堵墙,这土岗是乡村与城市各种差异的分界线,是水仙与全村人的必经之路,只有翻过那座岗,才能走向通往更美好的地方。水仙不甘于命运的摆布,翻过去走进了都市,走向新的天地。她由于母亲的所为,使她本该与城里人一样地活着,而她却成了乡下人。她慢慢地想修整自己的行为,修整自己的意识和心态。她上学、工作,甚至恋爱,充当第三者。凡此种种,对水仙的成长和成熟都有着重要意义。最后,她终于找到精神上的归宿,把父亲领到母亲面前。在道义上完成了自己的一段使命,自己也走出村前那座土岗,去寻找自己奋斗的目标。另一典型环境的利用——木菊家。村口那条弯弯的路,木菊结婚是从这里走进村子,她的死,也从这里走向天国。水仙去看姐姐,也是从这里经过,这条路是弯的,木菊和大多数农村女性长期被传统意识所影响,姐们的成长像这条弯弯的路一样曲折。
记者:围绕水仙周围的人物命运都很坎坷,您是否要揭示什么?
邓导:母亲雨真与情人私奔,抛下女儿木菊和水仙同父亲一起生活,姐妹俩由于性格不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姐姐木菊被愚昧和贫穷迫害致死,水仙则闯进城市谋生,她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接受了城市现代文明,并像紫藤一样不屈不挠地攀援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艰难的求生途中,她同样经历了感情波折。由此,才把对母亲的怨恨转化为理解。母亲雨真、父亲于坤、木菊、罗锅子、二猫、格子等等都是一群善良的小人物,他们也曾努力想摆脱命运的羁绊,却陷在时代的和人为的桎梏中。从水仙的经历中渗透着一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的哲理。我试图通过这组小人物,深入挖掘一下人性的内涵,以及城乡文明观念差异给人命运带来的悲剧。总之,追求幸福的路是艰难曲折的,但重要的是追求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