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梁晓声笔下美丽的哈尔滨《哈尔滨电影地图》序
(2022-03-14 10:17:47)
美丽的哈尔滨
梁晓声

只有哈尔滨人才会如此深情地写出这样图文并茂的书。
不,不……
应该说,只有爱我们的家乡城市爱的分外心细的哈尔滨人,才会写出这样图文并茂的书。
杨伟东和申志远两位作者在此书中所流露的对哈尔滨的眷爱之情,令我这个哈尔滨人着实感动了一番--又何止仅仅感动了一番呢!
我自然也是一个热爱哈尔滨的哈尔滨人。记得当年“文革”时期,有本市的和外地的“红卫兵”对哈尔滨那些美丽的俄式建筑、雕塑大行破坏之能事,我和我的同学们还愤怒地阻止过呢,冲突升级,遂由“文斗”而“武斗”。那是丧失理性的年代,暴戾之徒往往反而理直气壮,人多势众。那一天我和同学们都被打伤了,也都哭了。
我们的眼泪都不是为自己流的。
是为了那些伤痕累累的美观建筑而流的。
是为美观的雕塑转变成一地碎石而流的。
不,不,眼泪也是为自己流的呀,因为家乡对于爱她的人们,难道不是无数个“自己”的一部分吗?
当年,我们以为那些美观的建筑永远会那么伤痕累累了;以为那些美观的雕塑再也不会被重塑了…… 少年的思想毕竟是肤浅的,那时的我还看不到这样一种社会规律,既—非理性的年代是绝不可能持续的,恢复和构建的美,将永远是人类普通的自觉意识之一。
荒唐事,俱往矣!
三十年后,当我坐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的录制现场,当大屏幕上出现了风景旖旎的松花江畔和它令人驻足不前的座座雕塑;出现了似如欧洲城市风情的中央大街;出现了高耸的防洪纪念塔、著名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以及索菲亚大教堂…… 当我耳畔响起了《太阳岛上》优美动听的旋律…… 当节目主持人对所有在场的人由衷地说:“哈尔滨无疑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当我漫步在中央大街、松花江畔和大直街上,确实感受了那一种异国风情般的城市魅力……” 那时,我又差点儿流下泪来。 我在内心里对主持人说:“谢谢,正是那样,您说的一点儿都没错。” 因为我知道,她的话不仅是对身在现场的人们说的,也意味着将是对全国无数电视观众说的。
谁不爱听到夸赞自己家乡的话呢? 何况主持人所夸所赞的话,句句符合事实啊!
同时我也默默对自己说:“主持人,如果可以说每一座城市也都是有气质的,那么我的家乡城市哈尔滨的气质是独一无二的!您将这样一句话也说了,就是说了得更好了,那我心里就更加感谢您了! 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 如今的哈尔滨,应该说是她有史以来最美的时期。 也许某些家乡人会不同意我的看法,会认为还是五六十年代以前的哈尔滨更有味道。的确,与五六十年代的哈尔滨相比,某些俄式风格的建筑不见了,有轨电车不见了,只有中央大街还保留着一条马蹄石铺成的街道了…… 是的,这些都是遗憾。 但也须同时承认--与五六十年代相比,哈尔滨市区的人口大约已增加五六倍之多。市区街道不改造是不行的。 市区面积不扩大也是不行的。 拥有邻街花园的独栋俄式砖房固然是美观的但是对于一座人口快速膨胀的计划单列级的城市,其占地面积显然是奢侈的…… 故我觉得,哈尔滨市在其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实施的并非仅仅是速度第一、拆迁第一、扩建第一;哈尔滨市还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城市特征之美的,并在原特征的基础上努力使其更美了。 有一种美一旦拆除就永远消亡了。 有一种美不加以翻修就会渐失其美,遂不成美。 我认为我们的哈尔滨人在建设自己家乡城市的过程中,即不但是懂得以上道理的,而且是普遍认同以上道理的。 …… 尽管我对于我们的家乡城市哈尔滨也是特别眷爱的,但是与杨伟东和申志远两位作者相比,所眷不及,所爱亦不及也。据我所知,他们为了收集到更丰富全面的资料,近两年内,专执一念,几易其稿。 不是出于对我们家乡城市的责任感、义务感,谁会想到写这样一本书呢?谁会为这样一本书煞费苦心呢?谁又会非写这样一本书不可呢? 又据我所知,市委书记杜宇新同志对两位作者的动念是既充分理解又热情支持的,不是一位重视文化宣传,自身文化素养也很高的市委书记,也许意识不到这样一本书对于宣传哈尔滨的微妙作用。若比之于一场有声有色的专题文艺演出,依我想来,这一本书宣传介绍哈尔滨的作用将会长久得多。 五年以后,十年以后,甚至二三十年以后,只要不断补充进新的资料,那么它都是有再版意义的。而且,越是后来,其再版意义反而更大。因为这一本书,不但其文化的创意非常智慧,不但具有非常真挚的感情色彩,而且具有毫无疑问的文化资料性。既对哈尔滨这一座城市具有资料性,对中国电影史编写和研究也同时具有宝贵的资料性。中国东北第一家电影公司诞生在哈尔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当年在女高音歌唱家张权提议之下开始举办的……类似的内容,即不但是和一座城市的文化发生关系的历史,也当视为和一个国家的文化发生关系的历史…… 眷爱一座城市到了肯为之大动心思的人才会产生写这样一本书的想法。 有眼光的领导者才会意识到这样一本书必定具有的文化作用和意义。 我为两位作者完成这样一本书感到高兴。 也为我们的家乡城市以后拥有了这样一本从很独特的视角介绍它的书感到高兴…… 此书中读来令人倍觉亲切与温暖的部分,当属那些与两位作者个人成长经历有关,以儿童和少年的视角看电影的回忆性文字,这对哈尔滨似乎也构成了一种成长般的记录。但以我的阅读心理而言,这一部份文字再多一点,再加入几则生动有趣的事例,或会使此书更加有可读性的。 最后我想说,我对这一篇序的题目,颇费了一番斟酌。 起先我打算定为《气质卓然的哈尔滨》,连自己都觉得未免有点太文,于是否定。 接着又打算定为《独一无二的哈尔滨》,怕有浮夸之嫌也否定了。 无奈,用了“美丽的哈尔滨”这句大白话。 那么,我这一个哈尔滨人,究竟认为哈尔滨具有怎样的气质呢? 我的回答是,若将哈尔滨比作一位成熟的女性(通常文化上总是这么比喻家乡的,无论家乡对于人是农村还是城市)--那么她具有端庄大方和妩媚动人相衬托的气质,具有“酷”和“靓”相融合的气质。这不仅体现于她的城市面貌,还体现于她的文化历史背景。 哈尔滨宛如一位你与她接触得越深便将会越发眷恋她的女性……
2007年11月5日
于北京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