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部电影 学百年党史
《学习强国》讲电影故事
这几天,87岁电影艺术家陶玉玲在《学习强国》主持百部《电影故事》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一天一集讲述电影回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革命历史,既亲切、又生动,每天为《学习强国》的读者在《电影故事》栏目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党课。
“我和哈尔滨是有感情的,40年间,我在哈尔滨拍摄过4部电影。”这是87岁电影表演艺术家陶玉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深情话语。
陶玉玲在《学习强国》用百部红色电影微视频《电影故事》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其中有她主演的《柳堡的故事》和《霓虹灯下的哨兵》,有着65年党龄的老艺术家讲起她主持的《电影故事》栏目,百感交集地说:“这些电影是百年党史的浓缩,更是对年轻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形象教材。”
主演“二妹子”“春妮”
周总理为她修改台词
1956年,八一厂拍摄了电影《柳堡的故事》,陶玉玲走上银幕。导演王苹以女性化的视听语言,述说了一段兵民之间的爱情,这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军事题材电影里表现爱情的故事片。影片的主题歌《九九艳阳天》也随着电影的放映,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作。诗意又抒情的歌词,让这首歌流传至今。影片中,陶玉玲虽是第一次登上电影银幕,但却把二妹子这一角色的情感表现得细腻动人。“九九那个艳阳天,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吹得那个风车儿转啊,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影片中的主题歌《九九艳阳天》旋律优美,脍炙人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仍经久不衰,堪称电影史上的奇迹。
1962年,陶玉玲主演了新中国第一部表现反腐倡廉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在片中扮演春妮。在这部表现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电影中,她写了一封劝诫被香风毒气熏染的丈夫陈喜的信。虽然时隔57年了,陶玉玲还是能一字不差地将信的内容朗诵出来。陶玉玲回忆道,她主演话剧时曾7次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还帮助她修改了致陈喜这封信的台词。随后,周总理又推荐毛主席看了这部话剧,之后话剧又被拍成了电影。
陶玉玲告诉记者,话剧排演结束后,周总理问陶玉玲,春妮的文化程度是什么?当得知春妮仅小学文化时,总理就笑着说:“你台词中的那句‘我们俩两小无猜’就不妥了,应该改为‘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不仅口语化,而且更加真实。”后来电影中春妮说的这句话就改成了这样。
“哈尔滨是我的福地”
曾来哈拍摄过四部电影
很多人都以为陶玉玲要和扮演李进班长的廖有梁结婚,其实那只是戏,生活中并没有这回事情。廖有梁是银幕上著名的战士形象,当时有句俗语,“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兵看廖有梁”。廖有梁随后再次与陶玉玲合作,主演了《霓红灯下的哨兵》中的童阿男。如今,参演这部电影的只有陶玉玲健在,其他的演职员都故去了。
陶玉玲回忆说:“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来哈尔滨,在这里一共拍摄过4部电影。第一次来哈尔滨是拍摄《奸细》,与哈尔滨话剧院的杜雨露、张立君合作,大冬天在霁虹桥上拍外景。后来拍摄《明姑娘》,我一个南方人还要学会在冰上骑自行车,摔了很多跟头,付出了很多辛苦,最后在冰上把自行车骑得和平地一般。后来我还和张瑜在道外老鼎丰门口拍摄《明姑娘》,之后又拍过《幸运的人》。上世纪90年代,我还来在这里拍过《炮兵少校》,演苏宁的母亲,哈尔滨红肠、大列巴我都没少吃。哈尔滨是我人生的福地,有机会我还要再去拍电影。
6天录完100集
“拼命三郎”“80后”
陶玉玲87岁了。别人家这般年纪的老太太,早就在家含饴弄孙坐享清福了,可陶老师闲不住,除了大年初一,她几乎没有休息日。参加公益活动,又是给红色电影做主持,又是去给电影海报展开幕做嘉宾。问她累不累?她笑道:“开心着呢!心不累人就不累。”给老人家录像,本来定好15天录完,可她进棚就不出来,仅用6天就录完了100集。录音中,编导明显地发现老人家的记性越来越差了,陶老师一直在请年轻人帮她示范提词儿,真是“80后”的“拼命三郎。”
影视界都知道,陶玉玲的记性那是一流的,过去主演电影《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不管多长的台词,她从来都没有错过一个字;参加开幕式,上台朗诵七八分钟,她也都一气呵成,可说主持词为什么得提词儿呢?
原来这20多年里,陶玉玲四次患癌症,多次全麻做大手术,对于她来说,这是记忆力衰退的重要原因。她也不避讳,逢人就说:“没事,活着就得干,想想那些牺牲的先烈,这又算什么呢?”
今年庆祝建党100周年,陶玉玲是65年党龄的老党员,找她的人一拨一拨的,采访,录像,讲课……,这个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用一首歌形容非常准确——《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