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大荒去,去了就不回来!话剧《守望》:还原一代人的青春往事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国青年志愿垦荒64周年,激励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由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员会和黑龙江中朗文化集团共同打造,著名作家刘跃利编剧的中国首部青年志愿垦荒史诗舞台剧《守望》作为2019哈尔滨青年戏剧节开幕戏,已在哈尔滨青年宫首演。
《守望》作为一个原创话剧,那句台词“到北大荒去,去了就不回来!”在今天依旧振聋发聩,喊出一代人的奋斗和奉献。召唤我们不忘初心,
《守望》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是第一代中国志愿者的往事。据创作过《嘎丽娅》《张丽莉》的著名编剧刘跃利介绍:自1955年起,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哈尔滨等五省市有志青年共计2602名,在萝北荒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垦荒战斗,他们,都是如今的北大仓共青农场的奠基人。1955——1958年,他们从零开始,开荒6.3万亩,生产粮豆3000吨。三年间,他们没向国家要一分钱。如今,当年意气风发的姑娘小伙儿都已年逾古稀。他们大部分都早已经在这里扎下了根,有些已经过世了,有些还留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地守望着昔日的大荒原,今朝的大粮仓。
创作组采访了当年的志愿者杜俊起、马淑清、荆焕峰。64年来,他们“不向困难低头,坚决向困难冲锋”,“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换来良田数十万亩,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青年志愿者到“北大荒”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先河,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这一切,北大荒不曾忘记,我们也不应忘记。
《守望》以上世纪五十年代青年志愿垦荒历史为时代背景,以共青农场青年志愿垦荒队员的工作生活为轴线,通过垦荒青年的家国情怀、爱情故事等,真实还原了“哈尔滨庄”的志愿者乃至整个北大荒青年志愿垦荒的历史情景。
舞台:同龄人再现青春芳华
这出戏挖掘了被淹没被遗忘的历史,以强烈的青春气息,再现了他们的爱情、坚守、奉献和牺牲,在今天这个时代里,是对理想、信仰和奋斗的形象化读解,是对“四大精神”中的北大荒精神的另一种致敬。
还有就是这是一部同龄人演同龄人的话剧,演员平均年龄不到20岁,这是当年志愿者垦荒的年龄,演员们虽然演技稚嫩,但却有澎湃的激情。在导演和老师的帮助下,深入生活,读书、观片,找感觉,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共和国建设者垦荒的形象。舞台上,他们的舞蹈、劳动,演唱的《共青团员之歌》,赢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真实还原了那个火红的年代青年人的形象。
在英国学过戏剧的女导演苏建华,很会控制舞台和演员,当结尾出现志愿者的形象时,舞台的天幕上推出垦荒队员们向荒原进军的资料片以及故事原型的访谈,很多年轻观众都流下热泪。年轻时曾经采写过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队长杨华的老报人徐世铭说,当年有一部话剧叫《年轻的一代》,《守望》就是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是树立青年人理想的好教材,应该到大学和北大荒去巡演。本报记者申志远
老故事的新视角
《守望》编剧刘跃利
我写的话剧作品不仅写人和土地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志愿者三个字。采访中的确遇到了一群真诚的人,令人钦佩的国家意识,一群大城市青年,因国家缺粮来到荒野开荒,无条件地把个体让位于群体,也就是集体主义,远离舒适,远离亲人,没有报酬,没有归期,仔细想想,这是一件很残酷的事,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剧中宋小琴把孩子生在了土地上,他们耕种土地也播种爱情,收割粮食也收获生命,这隐喻和象征着志愿者精神本体和血脉传承的关系。写作时你必须带着敬意去触碰笔下的人物,关键是如何用现代视角盘活共和国一个老故事,如何营造出这些人精神家园的生命质感,主要把控住两个方面,共同的命运是与自然的矛盾,个体的命运是与情感的矛盾。剧本呈现也力求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不去纠结如何艰苦、如何奉献这样平庸化处理,打破老一套的矛盾冲突、思想分歧等等,让剧本营造出更鲜活更具时代感的气息,强调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这也决定剧本是无场次、无矛盾、无冲突,现实和过去交织在一起。风格上更趋于生活化、情趣化、散文化的律动形态,把生动的人物个性展示出来,这也是现代剧本追求的创作理念。
回望初心
《守望》导演苏建华
话剧《守望》讲述了一群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为解决国家粮食短缺问题义无反顾投身北大荒、建设北大荒的故事。这些志愿者三年不要国家一分工资,家里找好工作也不回城,组织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也不去,依然坚守在垦荒一线,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放弃一切个人利益,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守望》作为哈尔滨戏剧节开幕大戏,它既起到了传承北大荒精神、垦荒精神、中国志愿者精神的作用;又推动了哈尔滨戏剧事业向前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戏剧艺术。
作为一名戏剧艺术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将这些真实的、鲜活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给即将投身国家建设的年轻人。作为导演,为了更好的创作出这部戏剧,更真实的还原那一段时光,在创作之初,我们前往萝北县共青农场进行了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并采访了老一辈垦荒志愿者。通过他们的讲述以及实地考察,让我们确定了这部戏的创作基调,即用“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
为什么年轻人能够感动?首先在人物方面,由于角色、演员、年轻观众年龄相仿,达到了情感共鸣、三位一体,从而使演员更投入到角色的塑造,让年轻观众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人物命运的变化。其次,生活在物质生活极其富足的现代年轻人难以想象和忍受那一代人的艰苦生活,通过这部话剧的讲述,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这段背景,了解他们的精神,从而,使观众产生深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