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皓峰:一位顶靠谱的作家 ——武侠短篇集《刀背藏身》诞生记(转)

(2014-07-07 10:26:54)
标签:

娱乐


 

跟徐皓峰约长篇,他笑眯眯的答应了。但他拍电影的瘾头更大,只好等。按捺住急迫的心情,隔一段时间问问他电影的进度,知道他已顺利开机,拍摄地点不远,就在怀柔,那去探探班吧,给他鼓鼓劲,目的是希望他顺顺利利快点拍完,好给咱们写长篇啊。

于是拣了一个上午,买了一堆水果,和同事开车去了怀柔,那时已是北方的十二月份,天寒地冻的,还差三十多分钟车程时忽然起了大雾,能见度不到五米,我们的车在高速路上如蜗牛一般缓缓前行,十分奇特,这团浓雾就集中在这五六公里的地界上,走出来又见到了清冷的天空上高高的艳阳。影视城规模庞大,静悄悄的不知道里面各处正在上演哪几出好戏,过了门卫,有剧组的车来接,七转八拐,路上是一片片融化的雪痕,到了一座簇新的有几进的仿古院落,院子里居然有棵老槐树,三五成群的人员在外候着,我一眼就认出了男主演宋洋,工作人员在给他扮装,而屋里正紧张拍摄中。跨过院子一地的电线,进了导演工作的厢房,监视器前站起来一个大高个,徐皓峰似乎比原来胖了一圈,我们怕影响拍摄,免去寒暄,连忙各找各地,在布满了器材的窄窄的导演室里安顿好自己,静静的看《箭士柳白猿》的拍摄。时间不太久,我觉得寒气渐渐从脚上往上逼,虽然屋里有几个暖风机吹着,但房子是不装门的,外面零下十来度,真是周身寒彻,有点顶不住了,拍电影真是个苦差事。我暗自琢磨,这么冷,每天要赶进度,还要管理这么大个剧组,他这么个文明人,不像会发脾气和口出粗言的,导演的权威怎么建立呢?而且水果买得也不对,这么冷的天怎么吃啊!应该买增加热量的食品才行……正在拍的是一个双方一触即发的群殴场面,拍了一遍又一遍徐导演才“过”,恰好助理过来说“开饭了”,我们趁机告辞,但导演用他一贯温和的不紧不慢的语气说出不可置疑的话:你们来了我很感动啊,一定要请你们吃饭。他把我们带到影视基地的饭店里,点了一大桌菜,自己没有吃几口就被剧组请回去接着拍戏了。

隔年五月份,有一天接到徐导演电话,他在做后期了,正在磨音乐,虽然没空写长篇,但写了个短篇。短篇?好吧好吧,虽然没法出书,但快发给我看。这就是《师父》,写得棒极了!隆重推荐给《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朋友,他们很快决定发头条,后来给这篇小说颁发了年度短篇金奖。获奖词是这样的:

凭借武侠小说的叙事形式,以电影剪辑式的明快节奏,完成了对1933年中国社会片段的文学想象。小说通过人物生存困境叩问中国文化,涵纳丰盈的社会历史质素,展现了作者出色的文学建构能力,也赋予了武侠叙事复杂的现代精神向度和良好的文学品质。

作为一个导演,徐皓峰的小说有电影的画面感,但文字功夫诚属一流,味道十足。描写武术技击,刀光剑影生死一线,既热闹好看又让内行可窥门道;情节上常有神来之笔,转折处出人意表,市井俚俗百味人生、男女情事纠缠怨结,是正宗的中国文人小说韵味。

这会徐皓峰已经开始写他的新长篇《武士会》了,而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在拍摄了四年之后,在不断公布映期又不断取消的情形下,现在已到了最后期限,不得不紧锣密鼓地完成拍摄。作为王导演的编剧,徐皓峰现在同时在做几件事:自己电影的后期、长篇小说写作,还为《一代宗师》担任编剧。我只关心自己的事,过一阵就问他:“《武士会》写着呢吗?快写完了吗?”他照例温文尔雅,哦,这两天在给章子怡写台词。我忍不住钉着他问:那《武士会》今年能完稿吗?能啊!他笑呵呵的。事实证明,他完全靠谱。长篇小说《武士会》以民国初年天津武士会掌门人李存义为原型,描写清末明初民间结构、满汉权变及佛教隐情。而《一代宗师》里章子怡扮演的宫二小姐正是武士会掌门人、北方形意拳的第三代传人,某种意义上,相互映照来看,《武士会》可以说是《一代宗师》宏阔而结实的社会背景和生活基础。很多观众热捧《一代宗师》的台词,例如:“刀为什么有鞘,不是为了杀,而是为了藏。”“过手如登山,一步一重天。”“拳不能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等等。许多徐皓峰的拥趸更是一眼就从电影里确认了徐皓峰的文学痕迹和特色。

叫人服气的是,几乎在长篇《武士会》完稿的同时,他又交出了一个短篇,《国士》,我们几个编辑看了,都觉得比《师父》还好,这回发表在我们社自己主办的《当代》杂志上了。三个月后,他写好了第三个短篇:《刀背藏身》。编辑都想遇到这样创作力惊人的作家,好,加上由他自己改编拍摄成了两部电影(《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的他以前创作的三个短篇,可以出版一本徐皓峰的武侠短篇集了,就以“刀背藏身”命名。这本书是他十年来创作短篇武侠小说的轨迹和变化的一个记录。

徐皓峰潜心整理和研究中国民间武术资料十数年,出版了以《逝去的武林》为代表的数部民间武术大师的口述实录,将传说中的的江湖——因为特殊原因隐藏的世界一一显影;他从事中国武术题材方面的文学创作也已达十数年,将司马迁以来、经唐宋传奇至近代平江不肖生等人到金庸、古龙的中国独有的武侠文学传统,加入了实证和史传等新元素,既承续其固有的传奇性,又以丰富的细节、真实的历史背景呈现了武人特殊的生活方式。这位作家兼导演未来的作品值得我们期待。《逝去的武林》讲到唐维禄有个徒弟叫丁志涛,号称津东大侠。天津东边两个村子有一回争水,马上要演械斗了,这津东大侠去调解。他去调解,动手的人过来,他一发劲,打的那个人直愣愣站住,几秒钟都抬不起脚。这是怎么个功夫?这就是形意拳的劈拳,一掌兜下去,能把人钉在地上。然后,他连续钉了十几个人,大家全傻了,服了,一场将要发生的流血事件就被摆平了。

徒弟功夫如此, 父呢?唐维禄脾气挺好,他的徒弟们很尊重他,但是有时候练武的时候也逗着玩。唐维禄喜欢穿白马褂。有一天他拿了碗炸酱面,一边吃一边给徒弟们讲拳。几个徒弟很调皮,一拥而上要撞师,想用他手里那个炸酱面淋到他白袍上,弄脏他。结果师很厉害,他没有用手,手照样拿着面,也没有用脚,就只是走了一圈,结果一帮徒弟都撂倒在地上。这是用了形意拳的肩打、胯打、臀打,如蜻蜓点水,用身体的晃动,就能够绕倒对手。非常神奇。

另一位大家薛颠是一个武痴,他平常教学生,不点拨几句,他越教你他自己也越起劲。他的武功高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当年有一回江湖聚会大家都表演表演,他表演什么?他就走一圈,像跳舞一样。但是那一圈把大家吓傻了,大家说他走路,看他的眼神,他的步法,已经发现他敏锐到一个地步,协调到一个地步。当时武林人聚会,有时候也试一试彼此功夫长进,不用真打,搭手就行。通常一搭手,你觉得不对了,觉得自己输的话,就说我晚了。那时薛颠跟人家一搭手,他自己主动说,你晚了。人家一时明白不过来,他再明确的搭一次,人家就说,对,是晚了,是晚了。

最新作品《武人琴音》里说到形意拳大师尚云祥一段故事:

尚云祥江湖经验深,看人眼光厉害。一日,一帮徒弟练功,尚云祥坐在旁边看着。大门进来个老头,徒弟们没察觉,尚云祥已站起来了。

逢上了挑战者,尚云祥不回避徒弟,让他们旁观,就是教育他们。尚云祥和来客年龄相仿,都是老头,低声说了几句话,便比武了。

一搭手,两人一下蹿出去了。手还搭着,脚下都很快,直出去二十多米,才停下。徒弟们看傻了,以往尚云祥比武都是一下定胜负,搭手人飞,碰杆杆飞,没见过势均力敌的情况。

尚云祥和那老头分开了。尚云祥吩咐徒弟:“今天别呆了,都走吧。”遇上精彩事,谁愿意走啊?

见人都留恋,韩伯言是这帮徒弟的头儿,尚云祥便对韩说:“赶到大门外边去。”韩伯言连推带训地把人赶出院,闭了大门。

以为自己能独享眼福,谁想尚云祥不在院里比,邀老头进屋,关门合窗。韩伯言非看不可,寻到条窗缝,见老头坐等着,尚云祥在给家里供的达摩像上香。

上过香,一扬脸,惊了屋外的韩伯言,尚云祥五官变了。韩伯言晚年对孙子韩瑜讲述,仍有余悸,说:“瞅着就不是师父样了。是谁呀?”

再动手,不是相持不下了,尚云祥瞬间长了大功夫,两人凑上,尚云祥一发力将老头发向西墙,脚下逼迫,不容有反击,几乎贴着老头到了西墙。老头身形刚稳,尚云祥又将其发向东墙,贴着追去,老头撞上墙,尚云祥的手就扶住了他。

老头懵了,贴墙站了会儿,神志缓过来,尚云祥的手就离了老头,向外喊韩伯言,要他带其他徒弟进屋。原来知道韩在偷看。

等韩伯言带着人进屋,尚云祥脸变回来了,老头也没事了,两人有说有笑。叫徒弟进屋,是给长辈行礼,对老头的尊重。

韩伯言是尚云祥心爱弟子,比其他徒弟敢问话。老头走后,韩伯言问起变脸一事,说:“您刚才吓着我了,是否有神灵相助?”

尚云祥不提神灵,答:“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人诚恳,有好处。” 

 

 

写作武侠小说对徐皓峰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哲学。在《刀背藏身》序言里,他写到:

上文章  毫端血多”,是赵焕句,1922年,他了武功。原本帝王疆平,方是武功。大家沿用他的念,忘了他。

    他1922年,因拿到不稿,1937年前后放弃。他的第一部叫《奇精忠》,乾隆、嘉事,写个大雨天,名四品武官在民宅檐下,不敲——民失身

    一人考得了秀才,要承担公益,要损许多“不”的——事的路费杂费都自已掏。文人有地位,到耍蛮的小吏,见来了秀才,立刻,好言好地走了。

    他是官宦子弟,年幼即父宦游多省,了解官民情。我看他的武,是看人厚道。

    因家无存粮,夫人日。他逗夫人,我们这一批文的,都去了眼里,就剩我一了,老天不我,毛笔会帮我。

他拿出武初稿。不知什么时候,夫人已忘,陪他聊天了。于他主、白羽、王度,都有这样的夫人------如果是武作家的命定福利,要老天了。

我童年住的那京城胡同,无文化人家,安。七十年代末,他家子娶妻,在胡同空地的酒席,客人都是外人,席不知何故,突然群起对骂

这场全无忌的粗口,震撼胡同居民,得天地将变。民间传统文化的人要文人作派,杜月笙是一例。“谁学谁”的系逆,便了人

八十年代初,小里,一男老养学生骨干的模式,是将这个学到家里,半杯酒,粗口频发地聊天。生不反感,反觉亲近,此合心合德。

港台武说袭来时,有古人细节,似乎是文明------多人只是看看其中的色情。那年暑假,有同学给我送,要求一日看完,他再的同。他衷公益,冒雨而冒雨而去。

今的我,到了忘大多中小名字的年着武。北方理念,刀法是防御技,刀背用重于刀刃,因人在刀背后。

是一刀背,幸好,有此藏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