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身与下山:徐皓峰的武侠镜像

(2014-07-07 10:20:31)

藏身与下山:徐皓峰的武侠镜像

——从徐皓峰的创作看武侠文学和武侠电影的奇峰新径

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世纪伙伴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藏身与下山:徐皓峰的武侠镜像》新书沙龙在京举行,作家、导演徐皓峰、评论家李敬泽、学者止庵、书评人史航、演员张译等就徐皓峰的硬派武侠小说及纪实文学创作与读者展开交流。

2014年的中国电影,与徐皓峰有不少关联点。年初,著名导演陈凯歌根据徐皓峰创作的长篇小说改编的第一部武侠大片《道士下山》顺利开机;4月,作为电影《一代宗师》编剧之一的徐皓峰荣获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而徐皓峰第三部自编自导的电影《师父》即将在71号开机。

人民文学出版社从2013年一月出版了徐皓峰的长篇小说《武士会》之后,迄今已出版了他的武侠短篇集《刀背藏身》、长篇小说《道士下山》以及非虚构系列《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武人琴音》。借他的新电影开机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和电影《师父》投资方:北京世纪伙伴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了“藏身与下山:徐皓峰的武侠镜像”主题读者沙龙活动,特别邀请读书界、文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人、书评人、文学批评家止庵、史航、李敬泽先生,及演员张译、影视公司的制作人等,和作者徐皓峰展开对话,作为一种奇观,从徐皓峰在文学和电影两方面的创作活动,来看这些作品呈现出来的当代武侠文学和武侠电影的“奇峰新径”气象。

 

家学渊源

徐皓峰对中国传统武学和民间武人的研究兴趣,源于他自己家族的一位长辈影响,这就是他的二姥爷李仲轩。李仲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因为拜师习武,被自己书香门第的家庭逐出,一生坎坷,后成就了武学的至高修为。徐皓峰从追随二姥爷并帮他整理形意拳谱的遗存与心法,对这一伟大的文化传统——中华武学开始理解并渐有会心,之后十数年专心于搜集和整理民间武术资料,采访众多民间武术高手和道、佛教学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向。他谈到自己创作的初衷时说:“我写武侠是因为自己采访过很多武术界和道学界的长老,经过长时间接触积累了一些资源才开始动笔。因为这些人给我讲到的一些拳理让我感觉需要用一种方式将其传承下去。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方式,为了让自己的诗得以流传,就写小说,把诗镶嵌进小说里,我和他们是一样的,我是拳理镶嵌进了小说里,希望它得以流传。其实我最得意的不是我制造出来的故事,而是一些比较简洁的关于武术的知识点。”

       

 

 

武侠小说是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处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徐皓峰作品,分为非虚构作品和虚构作品两类。

《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武人琴音》是系列讲述上世纪三十年代形意拳三位宗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武学造诣、生活言行和师徒传承至今的武术实践的口述纪实作品。其中,《高术莫用》对象形术——薛颠的传世之作进行探佚;《武人琴音》则首次披露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喜峰口之战刀法。这些作品表明,在武术沦为今日“表演的套路”以前,中国武术是有真功夫的,过去是存在一个真实的武林的。

徐皓峰的武侠小说将司马迁以来、经唐宋传奇至近代平江不肖生等人到金庸、古龙的中国独有的武侠文学传统,加入了实证和史传等新元素,既承续其固有的传奇性,又融合武学知识体系,以丰富的细节、真实的历史背景呈现了武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徐皓峰独有的美学风格,开拓了武侠小说新领域。作为一个导演,徐皓峰的小说有电影的画面感,但文字功夫诚属一流,味道十足。描写武术技击,刀光剑影生死一线,既热闹好看又让内行可窥门道;情节上常有神来之笔,转折处出人意表,市井俚俗百味人生、男女情事纠缠怨结,是正宗的中国文人小说韵味。

《武士会》描写民间武人李尊吾谨守不成家、不守财、不授徒的师训,苦修独行道,却遭逢八国联军洗劫北京之变,从一个人的抵抗开始,历经十年人生创痛与变故,达到武学巅峰,并在民国初年建立武士会、成为武术一代宗师的传奇,显影有清一朝的民间结构、满汉权变、佛教隐情。小说对文化兴衰的因果及国民性格的形态给出了令人意外的解释。

《刀背藏身》由六个短篇组成。凭借武侠小说的叙事形式,以电影剪辑式的明快节奏,作者完成了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片段的文学想象。小说通过人物生存困境叩问中国文化,涵纳丰盈的社会历史质素,展现了作者出色的文学建构能力,也赋予了武侠叙事复杂的现代精神向度和良好的文学品质。

刀尖上的疾徐,尽在刀背的暗影中。徐皓峰武侠小说的每一个句子,就像长短兵器,在读者的思维习惯中,下一帧画面应当出现的是长矛,他却能用一把锋利的短剑出奇制胜。

《道士下山》描写一九三零年代的杭州,在这个烟柳繁华之地,一个小道士的奇遇引动各界人物现身,西域高僧、政府要员、日本武士、中统特务、太极高手、梨园名角……一时,种种秘传心法浮现于世。本书根据武林掌故和前人口传,生动讲述了一段民国江湖传奇。小说以史实和拳理相陈,描画奇人、奇情、奇事、奇技。主要人物皆有原型;其下笔简洁,立意高远,有明清笔记遗韵。

 

文学与电影

徐皓峰自编自导的电影《倭寇的踪迹》改编自短篇小说《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改编自短篇小说《民国刺客柳白猿》和《柳白猿别传》。

即将拍摄的电影《师父》改编自短篇小说《师父》

以上短篇均收入徐皓峰武侠短篇集《刀背藏身》中。

他的电影具有崭新的动作片思维,其动作设计以武术实战为基本原理,排斥凭空想象的脱离人的生理基础的动作。

他的电影与他的小说在保留传承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武术精华方面有一致的追求。

作为电影《一代宗师》的编剧,他的很多台词被观众热捧,刀为什么有鞘,不是为了杀,而是为了藏。”“过手如登山,一步一重天。”“拳不能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等等。许多徐皓峰的拥趸更是一眼就从这部电影里确认了徐皓峰的文学痕迹和特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