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异国味道——读《烟囱里飘出的牛奶》

(2012-08-17 13:56:22)
标签:

转载

异国味道——读《烟囱里飘出的牛奶》

申志远

中国青年出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烟囱里飘出的牛奶》以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视角,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哈尔滨沦陷前后一个平民区里四个中外家庭命运的故事,小说的状态中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纠结和变数,充满了性的萌动、亲情友谊与背叛、苦难艰辛和不安。简而言之,这就是这部小说的梗概。其实,小说不在于它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怎么写。这部小说在艺术上具有突出的特色,同时又蕴含着一个城市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小说的艺术特点:

浓郁的国际化视野

哈尔滨,作为殖民文化构筑起来的城市,在文化分类上主要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外来文化,一种是移民文化。外来文化主要是以苏俄为主体的斯拉夫文化和中欧东欧文化;移民文化主要指关内来的闯关东移民。笔者认为,老哈尔滨的外来文化正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显著地标,那么这部小说的焦距,也恰恰对准了这些特质。作者以详实的文献资料,把它弥漫在小说字里行间的叙述中,这种叙述不是机械的安装,而是运行中渐变式的融入,不论是建筑、街道等人文景观,还是居家、邻里等人文景观,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外来文化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增强了小说的文化质感。在这些文化系统中,有一些仅仅局限在文献和少量的图片里,比如小说中涉及的赛马场、俄国法西斯党部、马迭尔影剧院(已经拆除),有一些则现在还存活,比如马迭尔宾馆、犹太墓地、米尼阿久尔(房子还在)等等,另外哈尔滨人在冬季里的户外生活、哈尔滨吃喝、生活习惯,都作为风俗,很集中地展示出来。还有老街道,过去好多写哈尔滨的作品,一些道理就是埠头,一些南岗就是新城,其实,那时哈尔滨的外国人有他们自己的叫法,这些文化特征已经消失了,作者是在采访中从原居哈尔滨犹太人那里获得的,这些作者都不厌其烦地展示出来,其实是在努力地寻求一种文化的质感,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又耳目一新。这里边需要说明的是,展现哈尔滨特色,不是坐井观天的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恰恰是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在这里面有很多例子,比如福克纳笔下的南方小镇、不如马克尔斯笔下的马孔多小镇、又比如鲁迅笔下的鲁镇等等,很多作家把自己熟悉的城市和主观臆造的城市,作为经营文字种植的园林,津津乐道地沉浸其中,而不是漂浮在某个城市的表面。

浸淫的犹太风俗

作为“中国首部表现哈尔滨犹太人的长篇小说”,毫无疑问,作者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地以大量篇幅去展现犹太文化,把犹太生活和文化以及赖以生存的宗教,以细腻的笔触发墨于笔端,在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娓娓道来中,完成了对犹太文化的痴迷和热爱。比如作者用过“光明节”几个孩子玩的游戏,第一视角进入犹太家庭,细致地描写了犹太光明节后给这个家庭带来的灾难。再比如卡托被捕后的某个“安息日”,吃圣餐前的一系列程序,“洗手”唱歌等。能看出作者对犹太文化熟悉、掌握和热爱,以及对《圣经-旧约》的品读和深入理解,而这些恰恰是写好犹太文化生活的必修课。这也是得益于作者曾经历时多年拍摄过的大型纪录片《犹太人在哈尔滨》,撰写脚本期间作者对《旧约》的阅读,以及拍摄期间先后对三十几位原居哈尔滨犹太人的采访。为什么要标明“哈尔滨犹太人”?熟悉犹太文化的人都知道,犹太人和犹太人是不同的,他们来自不同的种系,这就好比同是中国人,西藏人和汉族文化差别非常大,那么哈尔滨犹太人与中国其他地区的犹太人根本区别在于,哈尔滨犹太人是阿什肯纳兹系的,这个系的犹太人和上海(赛法蒂姆)犹太人从生活习惯到语言发音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系的犹太人在现在的以色列和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作者所描写的正是阿系犹太人在哈尔滨的生活和命运,这也成为小说最为独特的风景区。另外,提到小说的犹太文化,这里必须说一说小说人物本身,我认为,这部小说成功地展现了哈尔滨犹太人的生活和命运,把两个家庭,犹太家庭和中国家庭由开始的对立到最后融为一个家,把两个不同民族真挚的情感和优秀品质,把当年深宅陋巷中底层的哈尔滨人和哈尔滨犹太人的生活艺术化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浑然的音乐手法

严格来讲,这部小说并不是一部标准的音乐小说,不像《约翰克里斯多夫》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与命运的抗争,但音乐是小说人物在苦难中的一种艺术手段,母亲死后,“我”成为犹太家庭的一员,也成为音乐中的一员,半个钢琴,正体现出的主人公对犹太母亲的情感,半个钢琴也预示了残缺人生和命运的不可预测。又由这半个钢琴的推进出犹太母亲在腾贝尔格婚礼上以音乐“要饭”、声乐比赛、直到卡托之死的真相和盘托出,这些都是作为手段完成的,同时,半个钢琴也成了一个孩子精神符号,在山雨欲来的哈尔滨沦陷之前,甚至在长夜不眠的梦中墓地。这里面,最为精彩的桥段,可以说是犹太母亲为了孩子来到腾贝尔格婚礼那段,犹太母亲因饥饿而昏昏不清的感觉,和不顾尊严为孩子们挣口饭吃的复杂内心交织在一起,同时与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的音乐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音乐内容和节奏浑然一体,营造了强烈的小说气氛。可以说,音乐有力地支撑了小说的精神系统和艺术系统,从中也可以探查出哈尔滨作为音乐名城的音乐文化源头和历史脉络。

小说的艺术风格:

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

1首先在于它的叙述感,在平稳的叙述中进入细致的描述,作者的叙述视角与笔下的文字,始终保持着距离感,这种叙述状态的把握,对长篇小说来讲十分重要的,使人感到通篇气韵是贯通的,文脉始终保持在一个张力下面,这是第一点;第二个叙述特点是,小说的非线性叙述方法,使小说更加立体化、多层面、多视角,更具有时空感,这种叙述方法对于长篇来讲非常先进,避免了叙述的单一线条或简单的几条线,而打破了这样陈旧的叙述方法和结构方式。

2 小说归根到底是要写人物和人物的命运。这部小说写了一

大群有声有色的人物,犹太母亲罗拉贝尔一家、伊万、中村一家

、“我”及父亲母亲、以及老王头等人物,这些人物在小说中都经历了不同寻常的故事,犹太母亲和我的母亲因为误会开始,直到最后两个家庭融为一体,我妈死后,犹太母亲承担了母亲的职责,最后,我又为犹太母亲养老送终;老王头是个不太显眼的角色,有点倔,甚至有点令人讨厌,但当大水来临,他却保护了犹太孩子丽塔;嘉尔曼是我这个人物迷恋的女孩,青春期的到来让她难以抑制自我,最后和好朋友伊万好起来,这更加剧了她小小年纪就离开了人世等等,还有我妈和金娜的关系及命运发展,还 有金娜家的仆人李喜善漂泊不定的人生,细细掂量,都会令人感伤。总之,里面人物的命运是曲折的、悲惨的,这也在说明那个不安年代中,人的命运的无奈。

3 语感。小说读起来是平稳的、松弛的,作者的叙述是从容流畅的,有一种纪实感和散文化风格。在语言的运用:小说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流畅,没有卖弄和做作。甚至不用多少词出表述,更多的是口语化的叙述方式,比如“就这么的”、“就那么的”,和我们平时说话一样的语气作为叙述推进,非常亲切。小说作者曾经谈到,汉语的口语是非常美的,书面化或过于文字化的表述是很俗很俗的东西,所以尽量不用过于“小说化”的描述。在语感的表述方面:表面看似简单,随着叙述的进入故事越来越复杂,谜团越来越多。读完才让人感到它是一个复杂的叙述体系,讲述了一个复杂的故事。

4 据作者介绍,小说里面有许多象征物,有的是道具、有的

是建筑,比如我们提到的半个钢琴,就属于前一种,还有那个玳瑁发卡,这个贯穿道具,它象征了青春期的性意识。楼梯栏杆和吱吱嘎嘎的廊道,是在预示一个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和遏制。另外,书名看似有些令人费解,有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味道,其实它有很深的象征意味,实际上牛奶象征着美好,而美好在丧失,童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无情地粉碎了,人类作为一个弱小的平民,失去自己土地和自己有的沦陷区,在这样的日子里生活是无奈与无助的。

5 最后谈谈这部小说的大局观。一个小说作者要具备大局观,这是必备素养,小说以上个世纪1931年代,哈尔滨沦陷前后发生在商市街25号院的故事,首先要弄清,为什么要发生在这个时间段?因为,这个时间在哈尔滨历史上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日子,一个是沦陷,一个是大水,小说的触角直接切入到这个桥段,事故一开始就产生于一个有故事的背景、或即将产生故事的背景。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写了大背景下的一群小人物,也就是说小人物在大背景下的命运改变。一群不同种族、不同宗教背景下的人,在哈尔滨沦陷期间的苦难和命运的抗争,经过这样的惊变,来完成了人物的自我救赎过程。另外,萧红,金剑啸等历史人物,哈尔滨保卫战、1932年的哈尔滨大水,马迭尔绑架案、暗杀斯大林的行动,苏联特工“莱欧”和几年前去世的韩明喜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穿插,也为小说的叙事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也是作者的调研历史后缜密的谋篇布局和情节构思。

总之,这是一部艺术质量很高的描写殖民地统治时期的城市平民小说,也是近年来描写哈尔滨的上乘之作。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