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学名著中的湿地描写
(2012-06-05 13:04:57)
标签:
文化 |
那些文学名著中的湿地描写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近日,翻阅中外文学名著。记者发现不同的作家对湿地的描写都各有特色,比如像长篇小说《雁飞塞北》,短篇小说《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雁翎队》、《草地》、《三人行》,电影《千万不要忘记》、《飞来的仙鹤》、《鹤童》,诗歌《青纱帐甘蔗林》等等均有各种形态的描写,记者从众多名篇在此选摘部分给读者朋友,与读者朋友共同赏析文学的湿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析: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和意想。这应该是能够查到的最早对描写湿地的诗歌。写出大自然没有湿地就没有水的状态。
我向他点点头,沿着烟雾茫茫的河边回家去了。我还没有走得两俄里,在我的周围,在广阔而濡湿的草地上,在前面那些发绿的小丘上,从树林到树林,在后面漫长的尘埃道上,在闪闪发亮的染红的灌木丛上,在薄雾底下隐隐地发蓝的河面上———都流注了清新如燃的晨光,起初是鲜红的,后来是大红的、金黄色的……一切都蠢动了,觉醒了,歌唱了,喧哗了,说话了。到处都有大滴的露珠像辉煌的金刚石一般发出红光;清澄而明朗的、仿佛也被早晨的凉气冲洗过的钟声迎面传来,忽然一群休息过的马由那些熟悉的孩子们赶着,从我旁边疾驰过去……
下面没有坚实的泥土。双足缓慢地、非常缓慢地陷入泥浆,两手胡乱地抓挠着泥浆,李莎喘息着在浓稠的泥浆里蠕动。而那条窄径就在她身旁,离她只有一步,或者只有半步,可是她再也不能跨出这半步了。
朝阳冉冉升起在树梢上空,阳光照耀着泥沼。李莎最后一次看见阳光———温暖而又光辉夺目。
———选自(前苏联)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赏析:女兵去报信掉入泥沼,真实而生动的画面,残酷的文笔,再现了以生命为代价的浪漫主义情怀和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写了湿地:水、生命和战争的矛盾。这是全世界读者熟悉的经典场面,悲怆而苍凉。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
那是一片死寂的无边的大泽,积年累月覆盖着枯枝、败叶、有毒的藻类。暗褐色的凝滞的水面,呈现着虚伪的平静。水面下淤泥的深渊,沤烂了熊的骨骸、猎人的枪、垦荒队的拖拉机……它在百里之内散发着死亡的气息。人们叫它“鬼沼”。
我到北大荒后,听了许多关于“鬼沼”的传说: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的深夜,荒原在静谧的黑暗中沉睡的时候,可以看见那里有绿荧荧的忽闪的“鬼火”飘动,可以听到当年被“鬼沼”吞陷的熊的巨吼、猎人求救的枪声和其他不幸遇难者们绝望悲惨的哀呼……
1、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
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
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
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
晚上回来鱼满舱
秋收满帆稻谷香
人人都说天堂美
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赏析:湿地是生命之源,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洪湖两岸,曾经碧天秀水芦荻江鸥,湿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当洪湖因干旱而龟裂,再读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更能体会湿地在人与自然诗意地栖居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