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电影已渐渐的离我远去

(2011-08-30 09:18:06)
标签:

转载

冯小宁当年刚拍完电影《紫色》,应该是《紫日》吧?这篇文章写得好?您是影视记者的老腕呀!敬礼

    这些稚嫩的文字,清楚地记录了我所走过的记者生涯。在整理这些小文中,电影往事不禁浮现在眼前。我时而感叹,当年我对电影是那么的真诚,对我所从事的工作是那么的执着。九十年代还没有“八卦”新闻,也没有“狗仔”队。人们对记者格外尊重。无冕之王的感觉常常在我们心中回荡。那时我们对电影的报道,对电影人的“炒作”经常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甚至感到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你是报道电影的记者!

    记得那年我看了电影《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就想,影片中那个大力神是谁演的?丁嘉丽是那个剧团?怎么演的那么好?带着这些疑问,我费尽周折找到了丁嘉丽,终于完成了采访并将其介绍给观众,使人们认识了这个电影界的新兵。还有一次北京漫天大雪,我奉命到八一电影制片厂采访,任务完成后王晓棠厂长拿起电话,说是派车把我送回去。我急忙告知,我是骑自行车来的。王晓棠厂长听了一脸惊讶,承诺要向我的上司提出表扬。

在整理这些采访文章中,我时常想到一个问题,那时的电影人究竟是为什么对电影这般的热爱和执着?那时拍电影挣不到钱,我记得尹力在拍电影《我的九月》的时候,曾经在他家里有个聚会。当时演员张国立、陶泽如等都来了,大家一起谈感受,说电影,到半夜曲终人散,我们个个骑上自行车,顶着西北风回家了。以后《我的九月》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决非偶然。那时候拍完电影都要拿到“影协”或“中心”放一放,请来各路高手,为影片把脉。大家畅所欲言,无拘无束,没有虚伪客套,好就是好,赖就是赖。中午一人一盒肯德基,边吃边聊。在“中心”我曾近距离接触到夏衍、陈荒煤、钟惦棐、严文井、罗艺军等大家。记得当时陈凯歌、张军钊、田壮壮、叶大鹰等拍完片子都拿到“中心”放映,然后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也有在会上争论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是对事不对人。记得白宏当时拍了部电影叫《京都球侠》就引起了大家的争论。当时人们市场意识不强,对这类电影的娱乐功能还缺乏统一认识。我清楚地记得一位评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什么《京都球侠》,即没球,也没侠!于是大家就此展开讨论,赞成者,反对者均“剑拔弩张”。

    导演冯小宁当年刚拍完电影《紫色》,看完片子我因事提前走了,冯小宁专门打了电话征求对影片的意见,我在电话里说了半天,基本上是“挑毛病”。导演听了不但不恼,反而约定择日面谈。陈宝国主演电影《老店》之后,我们两人到鼓楼后面吃爆肚,喝二锅头,通篇聊的都是其在影片中的表演心得,分手时我们各自骑上自行车回家了。那感觉,真好!

    导演谢飞当年拍了根据沈从文原著改编的电影《湘女潇潇》之后,我晚上摸到了他家,不约而至,怀着忐忑的心情提出采访要求。谢飞导演把我领到一间安静的房间,沏上茶水聊起来。那时谢飞是电影学院副院长,是我国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的大公子,面对我这个刚入行的实习记者,全然没有丝毫傲慢和冷淡。以后谢飞导演拍了一系列精品佳作,可谓德艺双馨的典范。

    说到做人,是我又想起一件小事。一次在单位巧遇著名演员孙道临,他刚从出租车上下来,提着一间重重的行李箱。我急忙帮他提着箱子并送他到去办事的部门。电梯上,当孙道临得知当年他在拍电影《非常大总统》的时候,我曾到上海他的家中去采访的时候,老人家非常抱歉地对我说,真不好意思,年岁大了,记不得那么多人了。并两次真诚地向我表示歉意。说句心里话,在电影界孙道临的名望和资历尽人皆知,我算什么啊?人家还给我道歉,这就是人品。这就是让人尊敬和怀念之处。

    以后,电影进入市场了,拍电影的人也多了,钱也多了。但是拍电影的人就不那么专业,或者说不那么敬业了。同样,采访电影的人也变味了。电影人变成了艺人,记者变成了娱记。既然是娱记,就要采访娱乐新闻喽!于是我们看到的多是炒作,不是“分手”就是“相恋”,要么就是谁和谁走进“殿堂”。对作品本身的关注少了,谈艺术创作就更少了。关注更多的是影片之外的新闻,最好是“绯闻”。一次我碰到演员宋春丽,他不无遗憾地说,现在这些小孩(指年轻记者)真不专业,上来先问你都演过什么片子?老公是谁?想想我们当年在确定采访对象之后先去查背景资料,尽量阅读和观看采访对象所创作的作品,以便在采访中得以更深入地交流,获取更多的采访素材,客观公众地报道。现在就都别说客观了,“娱记”自己就是某某的“粉丝”,他看到某大牌自己都激动得不行,客观报道都无法保证,更别说舆论监督了。

    大环境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思想观念都有了很大改变。所以在2000年以后我基本上没有采访,是我跟不上形势了?还是我老了?我觉得兼而有之吧。在我闭门造车编剧本的几年中,我忽然有了新的发现,原来那些“写哥们一篇”,“该吹吹哥们了”的“哥们”们渐渐没了消息,原来是我不做“吹鼓手”了。影视圈,就是个名利圈,可以理解。

    书归正传,这些稚嫩文字有其不成熟的地方,但正是因为不成熟,你才可以看到些许真实的声音。这真实中,蕴藏着愤怒批评、鲜明的态度、正直的呼声,真诚的呐喊……我问心无愧地看着这些小文,默默都对自己说,电影已渐渐地离我远去。我期待着有那么一天,听到或看到对电影人、对电影创作继续出现真实的声音,为电影创作摇旗呐喊,而不仅仅是“八卦”和“热炒”。

 

    注:该文为我即将出版的新书后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